《臺灣寫真通信》中的島嶼風景

展覽介紹

《臺灣寫真通信》是一本橫式、右翻,以結綴(むすびとじ)方式裝幀製成的寫真帖,褐色封皮上沒有花俏的裝飾紋樣或任何彩圖印刷,只有「臺灣寫真通信」的燙金字樣。出版者與年代不詳。這本寫真帖包括臺灣本島南、北、東、西、離島澎湖等地共120幀照片,每幀照片皆隨附文字圖說(題名、地點、內容描述),透過圖像與文字的互相補充,使得其圖像不僅具有時間性的考證價值,亦標示著「如何觀看」的象徵意義。

攝影,凝結時空於一瞬,但照片的呈現、擺放、詮釋,因不同的觀看角度而有特定的期待和目的,所謂的「有圖有真相」也並非全然中立、反映真實。這一整本圖文工整的寫真帖,有可能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也可能具有衝擊感的鏡頭獵奇,更有可能是經過精心布置的展示,選擇哪些照片來介紹、傳遞關於臺灣的訊息?編排的邏輯是什麼?有無特定的順序?涵蓋哪些類別屬性?當我們將提問一一放在帝國統治的脈絡下,或許就能漸漸梳理出線索。

《臺灣寫真通信》中的島嶼風景,看得見這片土地原生的豐富物產、獨一無二的自然風光、多樣的風俗文化,也有凸顯統治勢力的政治、軍事、宗教地標,以及伴隨殖民勢力蓬勃發展的農、林、漁業多項產業開發,因應近代化腳步的市區規劃、公共建設。更重要的是,這些「風景」除了揭示於讀者面前,還隱含了旅遊活動「指引」和「邀請」的意圖。多幅寫真圖說中,有標榜該地點風光明媚、適合遊賞的理由,有細述該地點需留意的交通方式、費用,甚而有在文末出現「如此美景不容錯過」、「無論如何必須一遊」等,類似旅遊指南的標語宣傳。

交通工具的革新,鐵道的鋪設,公路、汽車的營運,使旅遊活動有了穩定的基礎條件。尤其是縱貫鐵路的通車,串連起原本散落臺灣各地的風景。加之八景十二勝的「命名」,名山勝景被賦予意義,從而形塑、強化地理空間與文化意義之間的關係,形成一套臺灣風景論述。經由旅遊指南的導引,觀看者透過旅遊經驗將自身與風景聯繫在一起。並且,《臺灣寫真通信》中不乏有圖文幾乎一模一樣的內容,重複見於昭和6(西元1931)年發行的《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約發行於昭和7~13(西元1932~1938)年的《臺灣寫真大觀》等其他日治時期寫真帖。有些圖說部分出入,但主題相同的圖像也頻繁出現於不同的寫真帖或明信片,顯示此圖像可視作臺灣代表性「風景」,被持續地重複觀看、形塑、強化。由上述線索與內容中不時透露出大眾旅遊、休閒活動的思惟,推測這本以豐富圖文勾勒出鮮活殖民地風景的寫真帖,應為1930年代左右出版。 即便囿於資料限制,無法確認出版者和目標讀者為誰,仍無損其珍貴的研究價值。此次展覽便以〈擷・豐饒〉、〈觀・風俗〉、〈攬・勝景〉、〈置・產經〉、〈建・帝國〉五個子題,嘗試分析《臺灣寫真通信》中的視覺元素和圖像意義。

策展
徐佑驊
主辦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