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返回 異鄉旅程中的同鄉情懷

子題介紹

19世紀中期,淡水正式開港,西臨淡水河的大稻埕成為商業貿易的重要據點,晚期的大稻埕河岸,照片中的停泊木造貨船的碼頭區自鄭州路的6號水門外,一直往北延伸至歸綏街底,各國的商館洋行和領事館皆沿著河岸分佈,包括德國領事館、美國領事館、怡和洋行、英商德記、和記洋行和三井物產會社支店等,而一些官府機構、會館、劇場也都設置於附近貴德街,這裡是讓皮摩丹少校首次感到在異鄉旅程中的同鄉情懷。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大稻埕也因水路之便而成為北臺灣的商業物資集散中心,1885年臺灣建省,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選定大稻埕為外國人的居住地,欲將大稻埕發展為首要的商業區,同時興建洋樓店鋪以供外商進駐,為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其繁榮直到日本統治臺灣,洋商才慢慢散去。皮摩丹上校的鏡頭剛好記錄下大稻埕曾經的華麗身影。

從北到南,皮摩丹上校這趟異鄉行原本是任務在身,但沿途的風景牽引著他思鄉的情懷。從北斗到雲林一帶景緻,有竹林、果園,頗似十九世紀末西方流行的「如畫派風景」之中部風光,讓他憶起家鄉法國中部的Limagne(里馬涅)平原。跟著日軍縱走福爾摩沙西部,說好的綏靖之旅卻成為一場非典型的旅行,臺灣的景色成為此行最大的吸引力。尤其來到早期的府城臺南,這裡曾是福爾摩沙首都,更是從十七世紀至今經歷各種戰事洗禮。無論是城牆、城河、砲臺,皮摩丹少校看到清法戰爭和乙未戰事的斧鑿斑斑。億載金城、大小砲臺在此永駐,安平的景色與街道,府城的歷史與人文,民眾日常的生命力,讓皮摩丹上校感受良多駐足多日,留影最多。

到了打狗(高雄),旅程已近尾聲,這個乙未之戰最後進攻臺灣的港口,在十九世紀的確扮演一個極重要的角色。在哨船頭洋人曾經聚集之處,只留下山上空蕩的英國領事館官邸以及位於今高雄苓雅區,西班牙道明會建立的臺灣第一座天主教堂聖母堂。而梅威令(William Wykeham Myers, 1846-1920)醫生的住宅與醫事教室、德國船長火士典(Hermann Heinrich Vosteen)的住宅,軍事用的四角砲臺,這些與都在未來沒多久消失在日人重建的手中。皮摩丹上校的鏡頭彷彿為這些西方建築拍下畢業照,意外留下政權轉換後西方人在臺灣的最後身影;而他也正要離去。

由澎湖馬公港附近向風櫃尾蛇頭山望去的風景,遠處可隱約看見一紀念碑建築,距離孤拔(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 1827-1885)墓園不遠處。孤拔遺體稍後被運回法國舉行國葬,但他的遺物與陣亡的副官若漢德中尉和事務官戴爾被一同埋葬於媽宮拱辰門外。遙祭與追思,戰爭已經已遠去,斯人獨自悵然!這趟臺灣與澎湖漁人群島巡禮,留下最美的、稀有的十九世紀臺灣與澎湖群島的影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