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返回 社會紀實

子題介紹

在張照堂和梁正居的影像美學嘗試中,均內涵了社會紀實的實踐意義。此區展出的靜照,突顯報導攝影的特質,記錄並再現了臺灣70至80年代、社會基層民眾的身影與社會現實景況。梁正居於1982年拍攝於內湖福田煤礦的這張照片,記錄了當時礦災甫發生後,一名倖存礦工的身影。1984年,臺灣連續發生土城海山煤礦、三峽海山一坑、瑞芳煤山煤礦三大礦災。自此,臺灣煤礦開採逐漸沒落。張照堂為《映象之旅》系列紀錄片拍攝的《礦之旅》(1980),曾深入礦坑拍攝,也為即將邁入歷史的臺灣煤礦產業記錄了珍貴的動態影像。此外,梁正居的鏡頭也曾記錄臺灣昔日於沿海地區發生的烏腳病,並以冷靜視角捕捉疾病的診療空間和有如物件般被展示的截肢;〈女工〉(1972)此張靜照,記錄了始自60年代臺灣加工出口區紡織廠女工的勞動身影,是臺灣戰後由農轉工時期,以女性為主體的社會群像。

 

始自60年代末,張照堂於中視新聞部擔任攝影記者,參與製作《新聞集錦》,拍攝《北港牛墟》和《煙毒迷惘》等專題,這些動態影像為臺灣報導紀實影像開啟了先河。此區展出的三張靜照,分別是〈雲林口湖鄉〉(1970),以近乎新寫實主義的風格化影像記錄該地貧困狀況;〈桃園竹圍〉(1980),記錄了臺灣在視聽娛樂尚未全面普及流通時的民間俚俗娛樂;〈新竹〉(1980),透過邊緣群體的視角,呈現80年代工商業社會疏離、冷酷的都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