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返回 《臺灣步兵第一聯隊》全書簡介

子題介紹

本件收錄日本時代駐紮臺灣的步兵第一聯隊相關影像紀錄,內容包含當時步兵第一聯隊的軍隊生活實景、日本海戰捷紀念碑(即虎頭山日俄戰爭紀念碑,戰後被改為「臺灣光復紀念碑」)前合影、軍事演練、巡視等圖像紀錄。

臺灣步兵第一聯隊隸屬於臺灣守備隊,其前身為明治29年(1896)成立的臺灣守備混成旅團;臺灣守備混成旅團雖名「臺灣」,但實際兵力來自於日本東京、大阪等各地的日籍軍人,乃是從日本各師團抽派士兵,接受訓練後輪調駐守臺灣的軍隊。明治40年(1907)臺灣守備混成旅團縮編改制為臺灣守備隊,下轄臺北、臺南兩個守備隊。臺灣步兵第一聯隊駐紮於臺北,主要負責臺北地區的警備。其營址位於今臺北市中正紀念堂範圍,兵營設計採用東南亞常見的陽台殖民地樣式,當時《臺灣日日新報》形容兵營如同大型鐵甲軍鑑。臺灣步兵第二聯隊駐紮於臺南,現存營舍分別為今成功大學歷史系館、工業設計系館(大成館)及藝術研究所(禮賢樓)。大正8年(1919)因應臺灣總督改為文官,而成立臺灣軍並另派臺灣軍令官(原隸屬臺灣總督),下轄臺灣守備司令部、臺灣山砲大隊、臺灣高射炮第八聯隊、基隆要塞司令部、馬公要塞司令部、飛行第八聯隊。

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8月13日駐紮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在八字橋附近與中國軍隊爆發戰爭。日軍因陷入苦戰而向中央請求增派陸軍步隊支援,日本政府下令編成上海派遣軍出動增援、並數次增軍。同年9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向臺灣守備部隊下達緊急動員令,動員臺灣守備隊軍令部轄下的臺灣步兵第一聯隊及其補充隊、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及其補充隊、臺灣山砲兵聯隊及其補充隊、臺灣第一衛生隊、臺灣第二衛生隊等部隊,以重藤千秋少將為支隊長,合編為重藤支隊陸續進入淞滬戰場增援日軍,其戰線包含羅店鎮、珍門廟鎮、揚子江、安慶、湖口、九江、瑞昌、碼頭鎮、大冶等地,並佔領武昌。隔年,臺灣步兵第一聯隊部分成員被派遣海南島參與南寧戰役。

昭和15年(1940)以降,臺灣逐漸成為日本南進的基地,臺灣軍開始轉變為武力南進的第一線部隊。11月,臺灣步兵第一聯隊、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等為基幹編成第48師團;該時期的編成參雜了高砂族與臺籍兵員。師團編成時設置了輜重隊,並將該師團機械化,以便在菲律賓、爪哇等處作戰時發揮作為登陸用師團的作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師團參與了菲律賓戰役(日稱「比島作戰」)。第48師團配備有貨物汽車約七百部、步兵用自行車約四千部,並於昭和16年(1941)10月在臺灣實施了汽車部隊大演習。

參考資料:

  1.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頁48-59、349-400。
  2. 新人物往來社編,《日本陸軍步兵連隊》(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94年二刷),頁315-316。
子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