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返回 學舍芳蘭之丘

子題介紹

當這本相簿的原持有人入學臺北師範學校時,校區仍在當時俗稱的「大南門大學校」,也就是現在臺北市立大學的博愛校區。這片校園並不大,但在1920年代卻要容納將近千人的學生,教師也多達百人以上。狹小的校區和密集的人口,使學校生活的管理屢屢發生問題。在經過1924年的學潮後,臺灣總督府決定將公學師範部獨立,於1927年另設臺北第二師範學校,以解決臺北師範學校過度擁擠的問題。

新設立的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校址位於臺北市內的下內埔,也就是今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使用的校園,當時又稱為「芳蘭之丘」。這個校園雖然位在臺北市內,但相較於位在城內,鄰近大稻埕與艋舺繁華市區的「大南門大學校」,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在1927年設立時,四周還是田野平疇的農村景象。對熟悉「大南門大學校」生活的師範生來說,轉移到下內埔的臺北第二師範學校簡直是發配邊疆墾荒。在公學師範部轉移至新校區的前夕,上級生曾經為此不公平的待遇抗議,但仍無法對抗成命,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赴新校區上課。

但在臺北第二師範學校設立的第一年,師範生在新校區的作息確實只有上課而已。因為新校區的建設趕不上預定開學的時間,1927年4月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開學時,只有宿舍和講堂(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大禮堂)完工,學生只好繼續住在原本的宿舍中,每天通學到下內埔的新校區,在未來的宿舍中上課。而校園中最重要的建築:本館(即戰後俗稱的「紅樓」),則要到1928年5月才落成啟用,臺北第二師範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無緣享用。

目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校園內,尚存的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時代建築,除了被拆到只剩一棟的宿舍之外,大禮堂、小使室(戰後為琴房)、警衛室皆已被指定為歷史建築,具有文資身分。至於校園中最後落成的紅樓本館,則趕不上社會保存歷史建築的意識,早在1987年時就已拆除改建為現代化的教學大樓。

本相簿收錄四張臺北第二師範學校的校園照片,除了一張以紅樓本館為主題,其它三張皆從校園南側所拍攝。紅樓本館、大禮堂、宿舍,以及位於校園南端的實習農場皆有入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