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漬的踅音:葉清芳1980年代作品

展覽介紹

葉清芳(1960-2005),生於臺北縣瑞芳鎮(今新北市瑞芳區),曾獲「71 年度全國大專院校攝影比賽」黑白組金牌獎,1983 年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今世新大學)畢業。1986 年進入《時報新聞週刊》擔任攝影記者時,適逢臺灣解嚴前後,也是各種政治改革、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因而拍攝了大量有關示威遊行、街頭抗議的群眾運動現場。他善於運用慢速快門、重複曝光等技巧,製造晃動模糊、光軌流瀉的失焦和殘影效果,表達現實的混亂、詭異的疏離情境。 

葉清芳在工作之餘,也拍了不少生活即景、人文肖像等紀實作品,主題包括老人、孩童、瑞芳居民和動物等。這類作品內容看似平淡,卻最能表現他獨到、細膩的觀察力,以及嚴謹、純熟又大膽的構圖能力。此外,他也拍攝與自己生活相關的題材,例如朋友聚會、婚宴敬酒等場景,傳神地捕捉友人相聚酒酣耳熱、嬉笑打鬧的情景,並通過強烈的明暗對比、即興的抓拍視角,呈現 1980 年代解嚴後期,藝文界人士、攝影記者和年輕人,經常在下班後相約聚會,一邊把酒言歡、針砭時局,一邊釋放內心的苦悶與壓抑。 

葉清芳在 1987 年臺北爵士藝廊舉辦首次個展「殘影解像」,1996-1997 法國遊學期間也曾於巴黎 La Laverie Galerie 展出「放浪人生」(Une dose de bohème dans la vie)攝影個展。然而自 1988 年至 1998 年,他反覆在攝影記者工作離職又復職,擺盪於新聞拍攝與攝影創作之間,同時也習於在酩酊與清醒的交替中度過晨昏,這種醒與醉彼此更迭的生活型態,到 2001年開設「芳芳大酒家」餐飲店仍然持續,直到 2005 年肝炎逝世為止。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若說「攝影是遺失與留存的結合……遺失了的,是逝去的時間與存在,剩下的是這些我們從負片中可以獲得的照片。」那麼,在嬗遞流轉的娑婆世界,葉清芳以他前半生的足跡,充盈了我們的回憶。本線上展將葉清芳 1980 年代的作品分為五個子題陳列: 

(1) 小鎮片段:瑞芳及其居民速寫,衰頹的幽閉氛圍。
(2) 海濱記事:沙地海岸的人與景,荒蕪憂鬱的海邊。
(3) 臺北況味:臺北街頭與臺北人,雋永而充滿童趣。
(4) 人間拾遺:採集浮世瞬逝之景,佚失的吉光片羽。
(5) 狂飆年代:街頭運動風起雲湧,民主改革的推手。

葉清芳的影像世界充滿各種腳步的聲響——被攝者停走、往來的沓雜聲,拍攝者揹著相機徘徊、逡巡的趿拉聲——這些人世間的踅音,密封在四十年的風景歲月裡靜置、浸漬,歷歷在目的影像,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而一旦揭開封緘,只消凝神諦聽,海邊潮汐、人聲笑語、車流喧囂、窸窣呢喃的各種畫內音(diegetic sound)此起彼落,目光跟隨鏡頭的推移,影像裡的聲響便會向我們勾勒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間圖像。 

 
 
參考書目:
1. 弗朗索瓦.蘇拉熱(François Soulages)著,陳慶、張慧譯,《攝影美學:遺失與留存》,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 年,頁 146-147。 
2. 姚瑞中,《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臺北:遠流,2005 年,頁 40。

策展
呂筱渝
主辦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