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嘉南大圳寫真帖

展覽介紹

《嘉南大圳工事寫真帖》(一)、(二)、(三),共計三冊。第一冊收錄82張,第二冊收錄166張,第三冊83張,共計331張珍貴照片。照片拍攝時間自大正十一年至昭和四年間(1922-1929),幾乎完整紀錄嘉南大圳興建工程長達十年當中,各類工程開鑿動工、施工,以及各級官員前往視察,和事務所的生活節慶活動等,讓世人對於此一關鍵時期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開鑿、排水口、取水口、大型蒸氣機具的利用、地理條件、工程進度和人員的生活,能夠讓讀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殊為珍貴而完整。

因此,本次線上展覽便分為【主壩堰堤工程】、【機電隧道工程】、【大型開鑿機具】、【能久親王追思與嘉南大圳】、【上級視察與八田與一】【員工子女餘興節目】六大系列。讓觀者可以從這些當時不同時程、不同角度和內容的真實紀錄中,來重新回味百年前,這座當時便號稱全亞洲第一的超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真實風貌。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這些真實再現的照片,重新去理解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並作為日本帝國南進基地的臺灣,在帝國中的定位。同時, 也可以一窺烏山頭水庫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原始自然環境,如何藉由大量動員的機具、人力,尤其被徵用僱傭從事基礎開鑿作業的臺灣人勞動者的大量投入,流血流汗,才有後來的這座偉大的水利設施。

藉由【主壩堰堤工程】、【機電隧道工程】、【大型開鑿機具】的三大系列,我們可以看到烏山頭水庫施工初期,當時八田與一(1886-1942)認為工程輸運量體龐大,必須引進重型工程機械設備以取代人力及獸力。雖然昂貴,但可以大幅提昇效能、縮短工期,早日投入生產獲益反而划算,同時工程人員技術也可藉以提升。排除眾議後,便以約烏山嶺隧道(又稱烏山嶺引水隧道)和堰堤總工程費四分之一經費採購各式工程機械,包括大型蒸氣挖土機、開山機、氣壓傾倒車、巨型幫浦車、大型混凝土攪拌機等。其中,12輛德國製火車頭搬運建造堰堤的土石,並連結上百部氣壓傾倒車,利用蒸氣傾倒土石,大大提昇工程效能與進度,也降低了人員及牲畜的損傷,同時培養一批可嫻熟操作機械的技術員,為臺灣土木營造產業增添了大型機械與人才,在後續1930年代擴建基隆港、高雄港與東西橫斷道路等其他大型公共建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八田與一於烏山頭整體工程規劃設計階段,發現鄰近的大內庄(今臺南市大內區)富含質地細密之黏土,兼以考量嘉南平原大小地震頻繁,構建大型混凝土壩安全性堪憂,故決定採亞洲首例「半水力沖淤式」工法(Semi‐Hydraulic Fill Method)建造以土砂與黏土為主,混凝土僅佔0.5%的主壩堰堤。當年日本無此工法經驗,多數官員對時年32歲的八田技師發出質疑,1922年日本指派水庫權威佐野藤次郎(1869-1929)博士抵臺調查後給予肯定,才消弭質疑聲浪。該年4月八田與一趁赴美國考察半年期間,著手購買重型機械並趁機到「半水力沖淤式」水庫考察,經仔細觀察發現大內庄之黏土質地比其更為細密,讓八田對採用此工法更具信心。佐野藤次郎出生於名古屋,帝國大學工科大學土木工學科,1915年取得博士學位,後擔任神戶水道設施的監造技師等職務,並曾獲美、英兩國水道工程師會會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深受國內外肯定。

嘉南大圳新設工程所使用的動力有電力及燃油動力,照明用電力原擬定由自來水廠山上水源地供應,後來隨烏山嶺隧道、烏山頭築堤等工程進行擴大,電力供給不足,於是增設利用濁水溪水來進行水力發電。大正九年(1920)9月1日濁水溪水系的「濁幹線」先行施作,林內取水口工事、濁水發電所最先動工。然而在1922年6月動工後不久,該年12月6日即發生瓦斯噴出事件,1923年5月29日則發生一次重大工安事件,由工人帶入隧道內的油燈引爆坑內噴出瓦斯,火勢 一直燃燒到6月1日。其後仍不斷發生瓦斯爆炸及土石湧出的工安事故,除造成犧牲人數達50餘人外,工程也經過幾次停工並變更設計。

當時曾導入的機械,除了牽引用的蒸氣機關車之外,尚有16立方碼空壓傾土車100臺(美國キルボルン會社(Kilbourne)、美國ウエスタン會社(Western Motors))、7噸無蓋貨車3臺(日本車輛會社)、4立方碼搬土車100臺(日本車輛會社、服部製作所)、45-B蒸氣動力挖土機2臺(美國ブサイラス會社(Bucyrus))、68-C蒸氣動力挖土機3臺(美國ブサイラス會社)、小型蒸氣動力挖土機2臺(美國マリオン會社(Marion Power Shovel Company))、履帶式挖土機2臺(美國マリオン會社)、撒鋪車(スブレッターカー(spreader car))1臺(美國ジオルダン(Jordan))等等,這些機具主要用來烏山頭水庫所在的基地進行挖鑿整地,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大量土方搬運之用。在崇山峻嶺環繞下的地理條件中,大型蒸汽動力機具的引進,不但完成當時亞洲第一大型現代化水庫,更象徵臺灣大型公共工程的機械化和現代化,也是當時日本帝國最先進的工程開挖設備的投入。

因此,透過以上三個主題,觀者可以從照片中了解到工程開鑿初期的險惡環境,以及每一項工程,都是在為了日後相關工程而鋪路和奠基。同時也可看到在幾乎毫無遮掩的南國太陽高照日曬雨淋之下,從技師工程人員到一般勞動者(當時又稱苦力)藉由一磚一瓦一瓢土的推砌、開鑿,幾乎無分日夜的接力投入,終於合力完成此一重大工程。

其次,透過【能久親王追思與嘉南大圳】、【上級視察與八田與一】【員工子女餘興節目】另外三個系列,則可以讓觀者了解這三冊寫真帖出版的目的,以及在長達十年的興建過程中,這項投入當時總工程費高達五千四百萬日圓(當時一位公學校教師的起薪約每月二十日圓)的水利工程,是如何受到各界矚目與重視。尤其不只是殖民政府,更包括來至日本帝國政府和皇室的關切,頻頻造訪這座位於當時日本最南端的海外殖民地臺灣,因此時任總工程師的八田與一不但要監工,還要經常接待這些外來的高層訪客。而工程建設投入的人力更是數以萬計,由於工期長,為了讓居住外地的工程技師及其家眷可以安心生活,八田與一也在烏山頭出張所周邊興建宿舍區和小學,並且配合日本內地節慶,舉辦各種康樂餘興節目,例如能劇。「能」劇是以歌詞、音樂、跳舞、雕刻(能面)、衣裳等結合在一起的綜合藝術。「仕舞」就是表演「能」的簡略形式,只以歌謠及跳舞(不戴「能面」)來表演作品中最精華的部分。
 

而1895年日本根據馬關條約取得臺灣,並派遣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1895)率軍來接收臺灣,雖遇抵抗但於五月底順利在澳底(位於新北貢寮區)登陸,但同年仍病死於臺南。1897年6月當時海軍部長等,為讓艦隊官兵在經過東北角海岸時能遠眺昔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登陸上岸之地,並在船艦上遙拜以感念昔日征服臺灣一地之艱辛,特設計並利用清國的砲身製成此紀念碑,碑文刻著「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並請前總督樺山資紀(1837-1922)撰寫碑記(漢文)。而嘉南大圳寫真帖將其墨寶和臺灣神社、紀念碑列入第一冊前三張,主要目的一方面讓殖民地官僚與參與興建當時號稱亞洲第一大水庫建設的技師和臺灣島民,都應緬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為了平定臺灣,達成帝國鞏固南疆,奠下日後殖民統治的基礎,自應感念其德澤;另一方面也是藉此宣告,經過三十餘年的殖民統治,臺灣已成為日本帝國向西方各國宣示其治理的功績,嘉南大圳更是其中最耀眼的近代化建設。
 
 

附註:
影像詮釋資料由「陳文松團隊:朱木壽、蔡侑樺、陳志昌、黑羽夏彥、陳文松」撰稿。

相關資料補充:
嘉南大圳古地圖、嘉南大圳灌溉區域、工安史料新聞資料。
「嘉南大圳平面圖」,中央研究院GIS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連結網址: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ainan.aspx


參考書目:

文獻史料
1. 大正12年2月10日,〈嘉義/八田技師米國へ〉,《臺灣日日新報》,第4版。
2.大正12年5月30日,〈石油瓦斯が(嘉南大圳)カンテラの火を引き 坑內に一大火柱 一名は危篤三名は重傷 目下尚危險にて入坑不能〉,《臺灣日日新報》,第7版。
3. 大正14年1月14日,〈嘉義の後藤長官〉、〈後藤長官 烏山頭視察〉,《臺灣日日新報》,第2版。
4. 大正14年1月15日,夕刊,〈筒井技師長から嘉南大圳の大勢に就て 說明を聽取して居る後藤長官〉,《臺灣日日新報》,第2版。
5. 昭和5年4月26日,夕刊,〈嘉南大圳の竣功式〉,《臺灣日日新報》,第2版。
6. 昭和4年5月14日,〈瑞穗丸ニユース 大口次官來臺 國有財產調查のため/調查は主に 軍部關係〉,《臺灣日日新報》,第2版。
7. 昭和4年5月14日,〈國財調查員一行嘉義へ けふ阿里山へ〉,《臺灣日日新報》,第2版。
8. 昭和4年5月17日,〈國財調查員臺南を視察〉,《臺灣日日新報》,第5版。
9. 昭和4年6月2日,〈賑はつた一日の出船扶桑丸〉,《臺灣日日新報》,第1版。
10. 昭和4年9月17日,〈鳥山頭の展望所から〉,《臺灣日日新報》,第7版。
11. 昭和4年12月4日,〈長官の巡視 烏山頭、臺南、安平を視る〉,《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

專書著作
1. 《日本大百科全書 第17巻》,東京:小學館,1987。
2. 《世界大百科事典 第5巻》,東京:平凡社,1965。
3. 《帝國大學出身人名辭典 第1卷 帝國大學出身名鑑1》,東京:日本圖書センター,2003。
4. 中森晶三,《能のすすめ》,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1976。
5. 中森晶三,《能の見どころ》,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1976。
6. 北原白秋,《白秋童謡讀本 第四卷》,東京:采文閣,1931。
7. 臼井勝美・高村直助・鳥海靖・由井正臣編,《日本近現代人名辞典》,東京:吉川弘文館,2001。
8. 林佩欣等,《圳流百年:嘉南大圳的過去與未來》,臺北:方寸文創事業,2020。 
9. 武長玄次郎,〈官僚枝德二:嘉南大圳組合管理者として〉,《木更津工業高等専門學校紀要》第49號(2016年)。
10. 野口眞廣,〈石塚英藏總督の臺灣統治改革構想──臺灣経験から見る郡警分離問題〉,《日本の朝鮮・臺灣支配と植民地官僚》,京都:思文閣出版,2009。
11. 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嘉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年史》,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編印,1992。
12. 德富蘇峰,《臺灣遊記》,東京:民友社,1929年。
13. 橋本白水,《臺灣統治と其功勞者》,臺北:南國出版協會,1930。

期刊論文
1. 呂嘉蜀,〈日治時期煉瓦的生產、銷售及運輸之研究〉,臺北: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2021。 
2. 黃俊銘等,〈日治時期臺灣主要建築構造材料生產系統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0年7月。

網頁資料
1. 中山晉平記念館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city.nakano.nagano.jp/shinpei/index.htm>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水利故事館,網址:<https://www.ia.gov.tw/sp/page/791e1a01-2a04-4355-ae62-f0def2b9b3b9https://www.ia.gov.tw/sp/page/791e1a01-2a04-4355-ae62-f0def2b9b3b9>
3. 德富蘇峰記念館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soho-tokutomi.or.jp/>
策展
陳文松
主辦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