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臺灣第一場政治秀:1923年日本攝政宮裕仁皇太子「臺灣行啟」影像展

展覽介紹

1925年是日本統治臺灣的第30年,在此之前的1923年4月16日到27日,當時擔任日本攝政宮的皇太子裕仁親王(1901-1989)(後為昭和天皇)蒞臺參訪,日人稱之為「臺灣行啟」。裕仁皇太子滯臺前後計12天,參訪行程由北而南,跨海至澎湖後再轉回政經中心的臺北。除巡視各種現代化的政治、軍事、經濟、教育及文化等日本治臺建設成果之外,總督府也特意安排多種具有臺灣特色的人文活動供裕仁皇太子觀覽。從日本治臺的內外環境來看,裕仁皇太子這次臺灣行啟具有對外、對內的雙重意義。

在對外意義上,日本自1867年明治維新後,歷經內部的富國強兵政策,以及對外的日中(甲午)戰爭(1894-1895)、日俄戰爭(1904-1905)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已成功擠進了世界列強行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中(簡稱國聯,現今聯合國前身。League of Nations),出任理事會僅有四席(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的常任理事國,更是歐美白人列強國家之外唯一擁有殖民地的國家。但日本在國際聯盟成立過程中所提出的「種族平等議案」沒能獲得採納,不只喪失成為非白人國家精神領袖國的大好機會,也讓日本社會開始出現日本列強地位未穩固,還未完全獲得其他列強「認同」的思潮。在這種社會情結下,裕仁皇太子的這次「臺灣行啟」,如何對外呈現「日本統治下現代進步的殖民地臺灣實況」,如何宣導「日本成功統治臺灣」等信念,遂成為日本社會的一種共同期待。

在對內意義上,「行啟」具有「皇室(天皇)撫恤子民」之宣導功效,原本明治末年日本內閣已經決議讓當時的皇太子嘉仁親王 (1879-1926) (後為大正天皇)行啓臺灣,但因適逢明治天皇(1852-1912)過世而中止。1919年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1855-1930)來臺後,標榜同化主義,施政上以內地延長主義為原則,力促裕仁皇太子訪臺成行。臺灣於日本統治初期曾遭遇武裝抗日,一戰後雖有臺灣議會設置請願等政治運動,但統治已經進入穩固期,基本的農、工、商業建設與社會、教育、文化政策,也隨之有了初步成效。此時裕仁皇太子以攝政宮之尊「行啟殖民地臺灣」,不只可確保行程順利安全,且可收到「政經現代化」、「內臺一體」與「撫恤子民」等宣導功效,為臺灣統治提供最大的助益。

在日本的維新思潮與國際列強競爭下,裕仁皇太子的「臺灣行啟」必然會以當時臺灣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建設成果為「行啟」的重點。但從社會民心、臺灣特殊性以及國際殖民地統治競爭比較的觀點,特殊的臺灣社會人文,也必然是「行啟」的重要呈現範疇。基於上述的思考,本展特別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所藏的相關影像資料中挑選出多樣化的照片,依序分為「政治軍事」系列、「經濟社會」系列、「臺灣特殊人文」系列、「教育」系列與「文化思想」系列等五個範疇,來呈現這些內、外、新、舊不同視角所呈現、觀察的「行啟」樣貌與意義。

 
 

參考書目:

1. 中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台湾史研究センター編,《台湾行啓記録》,名古屋:中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2009。
2. 吳文星、廣賴順皓、黃紹恆、鍾淑敏主編,《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3. 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増補版)》,東京:研文出版,2001。
4. 臺灣警察協會編,《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72號(皇太子殿下行啟記念號),1923年5月。
策展
鍾淑敏
主辦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