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南光 戰後底片印樣選

展覽介紹

鄧南光(1907-1971),1907年12月5日出生於新竹北埔,本名鄧騰煇。祖父母姜滿堂、鄧登妹在北埔經營雜貨,購置土地參與政界,為地方顯赫。1924年,赴日就讀「名教中學」,1929年就讀於「日本法政大學經濟系」,於此時參加學校的寫真俱樂部,因而對攝影產生興趣。留日期間接觸時興的「新興寫真」思潮,對日後攝影觀點及美學有重要影響。

1931年,鄧南光返回北埔與潘慶妹女士結婚後,共同赴日繼續學業。1935年返台於台北京町(博愛路) 開設「南光寫真機店」,當時二樓經常聚集攝影同好討論作品。返台後開始記錄故鄉北埔,並利用閒暇走遍全台攝影,題材遍及各地風土、民情及人文活動。

1944年因太平洋戰爭戰況激烈,日本政府以官方認證方式,控制攝影活動以及攝影器材配發;鄧南光於1944、1945年獲第一、二屆「台灣總督府登錄寫真家」許可證,得以在公共場合攝影,繼續拍攝工作。1945年因戰事而關閉店面回北埔故居疏散。

1946年,戰爭結束後鄧南光返回台北,於衡陽路開設「南光照相機材行」繼續攝影工作,並與李火增等同組「萊卡俱樂部」。1948年台灣新生報舉辦三周年攝影比賽,當時由張才獲第一名,鄧南光、李鳴鵰同列第二,「三劍客」的名聲因此不脛而走。鄧南光於戰後陸續擔任「台灣文化協進會」攝影委員會主任委員、「自由中國美術展覽會」攝影審查委員等。

1952年,與張才、李鳴鵰共同資助主辦「台北攝影月賽」以提倡寫實攝影。1953年,為提倡更自由新穎的攝影風格,與李釣綸等創辦「自由影展」,每周舉行一次攝影講習,每月舉行一次作品觀摩會,隔年第一屆「自由影展」於臺北美而廉畫廊展出,此後每年接續展覽。1953年擔任「中國攝影學會」在台復會發起人之一,並協助「台北市攝影學會」成立。1960年照相器材行因營運困難而關閉,進入台北「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負責醫學攝影工作。1963年「台灣省攝影學會」成立,成為台灣具全體性的代表攝影組織。1971年6月17日因心臟病突發逝世。

1986年,鄧南光的作品於《光華》雜誌「鄧南光—浪漫且落寞底靈魂」一文中刊登,受到各界再重視,而後許多作品重新再被發掘,例如早期留學東京系列、北埔、女性容顏、酒室系列等等;這些因應發想、企劃、編輯和展覽所構成不同面向的鄧南光,讓他的作品形成別具魅力的特色,也使我們閱讀了鄧南光多面向且開闊的影像品味。

現存鄧南光親手放大製作的展覽作品,多為戰後因應影會聯展等邀約所製作,這種狀況也反映了臺灣早期前輩攝影家的普遍現況。然而,在他現存的攝影資產之中,底片印樣卻是一塊相當獨特的瑰寶。底片印樣是由膠捲底片與相紙直接接觸後印曬出原寸大小的影像,多作為攝影家選件、製作作品前工作的手稿之用。鄧南光的底片印樣可分成兩部分:戰前的底片印樣,由鄧南光親手將一格格的底片製作印樣後剪下,再插入Leica底片簿之中,底片簿紀錄了當年在日本留學,以及返台後的北埔、台北戰前風光。戰後的底片印樣,則將印樣貼附於卡紙之上,現存共計689件的卡紙,內容則是影會紀錄的女性外拍身影,以及鄧南光眾多的寫實快拍紀錄。透過這一些印樣,讓我們看見鄧南光創作形式的多樣性,而此些印樣,同時素樸紀錄了攝影家進入場景之後,由拍攝的角度、按下快門的時間,乃至於在印樣上親手紀錄下的註記等,更顯現出底片印樣的獨特性。本次擇取鄧南光戰後的印樣,包含紀實類的作品,諸如九份盲女走唱,以及女性肖像,如影會時期的外拍作品、大同公司攝影社拍攝活動等。

主辦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展覽作品

更多展覽作品

null

更多展覽作品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