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前輩攝影家5- 黃季瀛先生攝影數位展

展覽介紹

黃季瀛,1934 年出生於彰化鹿港,幼年時接觸到兄長帶回家的相機,讓他對攝影留下深刻印象。16 歲進入新竹師範學院就讀,受教於李澤藩門下,日後黃季瀛在規劃攝影構圖、掌握色彩方面,均受益於這段時間的學習。1953 年黃季瀛自師範學院畢業,返回故鄉鹿港擔任國小教師,由於對攝影充滿興趣,他利用課餘時間,拿著相機捕捉孩童的身影,並勉力學習暗房技巧。1959 年黃季瀛和莊美雪結為連理,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持續精進攝影技術,以鹿港的孩童為主題,拍攝下一張張動人的作品,「鏡頭常帶感情」是他一貫的創作理念。適逢攝影家張士賢來訪鹿港,見到黃季瀛的作品之後,張士賢認為畫面生動傳遞出臺灣兒童的天真無邪,鼓勵他參加日本的攝影月賽。黃季瀛挑選出自己喜愛的作品參賽,1964 年以〈針的顫慄〉一作榮獲日本Photo Art 月賽一等獎,之後再奪得年度獎。

1960 年代,黃季瀛開始嘗試彩色攝影。1963 年前往臺東蘭嶼參訪,為當時的蘭嶼留下一系列深刻動人的彩色紀實影像。1966 年,《大華晚報》仿日本的月例賽舉辦大華盃攝影比賽,由於當時邀請的評審頗具公信力,再加上獎品十分優渥,吸引不少攝影家參賽。黃季瀛也按月投件,最後奪得1967 年大華盃金像獎年度賽第一名。大華盃評審主張的「健康寫實主義」,讓黃季瀛重新審視過往的創作,他開始以鹿港寺廟宗教活動為主軸,走遍大街小巷,拍攝庶民生活系列。1969 年舉行首次個展「鹿港—美的故鄉」,接著在1974 年以〈上上籤〉、〈誠〉兩件作品獲得全國天后宮攝影大賽黑白、彩色雙重金獎。經過多年研究與探索,黃季瀛逐步掌握關鍵,優游於彩色攝影的世界。

1970 年代加入「鄉土文化攝影群」後,黃季瀛走遍臺灣各鄉鎮,以鏡頭代替雙眼,記錄時代變化下的過往風華。1984 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鄉土文化攝影群」拍攝「國家一級古蹟」專題,黃季瀛與徐清波等人揹著相機至全臺各地取景,黃季瀛更蒐集資料,寫下這些古建築背後的歷史故事。同年,歷史博物館以這些珍貴的圖文資料舉辦特展,並出版了《鄉土影展—國家一級古蹟專集》。

對黃季瀛來說,攝影不但是他終身的嗜好,同時也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1988年起,黃季瀛不時前往中國拍攝照片,足跡遍及當時罕有人至的雲貴,甚至蒙古、新疆等地。透過鏡頭,留存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遼闊壯麗的邊疆風光;拍攝之餘,他更以生動的文字記錄走過的地方,在臺灣的雜誌上發表。除了中國,黃季瀛也踏遍東西亞、歐美等國,以鏡頭代替文字,用照片來喚起人們對生活環境更深刻細膩的關懷。

黃季瀛在1984 年加入中國攝影學會,並於1987 年獲博學會士,持續耕耘十多年後,1999 年3月成為中國攝影學會理事長。他在學會出版的刊物《中國攝影》發表專欄文章,介紹世界知名攝影家,以及攝影相關技術與知識,對於推廣攝影有著相當大的貢獻。六十多年來,黃季瀛對於攝影的堅持始終如一,對他來說,攝影是敘寫來自心靈的語言,透過鏡頭,呈現出攝影家感動的珍貴瞬間,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帶給人們啟發和省思,甚而讓觀者從中感受到幸福滋味。(文:葉柏強)

主辦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