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前輩攝影家6-柯錫杰先生攝影數位展

展覽介紹

柯錫杰(1929-2020),作為華人現代藝術攝影的翹楚,他的人生故事許久以來早已被不同的文字工作者,書寫過許許多多。身為一位現代攝影的「名人」,柯錫杰的「傳奇」甚至包含了被一再書寫和傳唱的人生故事、攝影集以及持續不斷的展覽⋯⋯。然而歷數書中柯錫杰攝影生涯的故事,或許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不是他那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亦非那忘年的深情相戀,甚至不是他聞名世界的諸多名作;而是在多數的文字裡,攝影家的藝術創作演變及美學成就被理所當然地忽視了。這個眾人皆遺漏的部分,卻或許是真正凝視藝術家柯錫杰的重要關鍵。唯有在仔細凝視藝術家的作品以及演變中,柯錫杰那戲劇性人生的跌宕起伏,才會真正活出自由的姿態,而我輩方能真正地理解,其個人生涯的「傳說」始終是藝術家自我追尋與造就的過程。

相較於過往著重於藝術家人生故事描繪的傳記,或者是著重呈顯攝影作品的攝影集,「臺灣攝影家叢書—柯錫杰」側重於描繪柯錫杰的生命歷程和其攝影作品的演變關係,並嘗試去分析他在每一個時期的作品,其造型構圖在觀念和視野上的差異。通過對各個時期作品的剖析,以及其不同時期生命經歷的對照,嘗試描繪一個既定「傳說」之外的柯錫杰,一個更具血肉和情感的藝術追求者。唯有認知到柯錫杰作為一個誠摯而純真的藝術、美感的追求者,才更能體會其每一段生命的衝撞和劇變,乃是藝術家其「審美」認知的奮鬥和努力。

柯錫杰「文學」的兒少年歲,通過對文字和音樂的熱愛,預備了其在「審美」上的資產和視野;其後則描寫青年柯錫杰與相機的奇遇,以及日後走上專業攝影道路,乃至遠赴日本學習攝影的歷程。通過剖析攝影家1960 年代早期的作品,進一步去建構起柯錫杰藝術的自我創造之路。柯錫杰從「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畢業後,到離開紐約走向曠野之前的攝影生涯和作品。此時,作品成為架構描述柯錫杰人生歷程的主要軸線,通過作品的演變來重新閱讀藝術家的人生,一如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2017)所言:「照相機拯救了不保存起來就會被磨滅的外貌,將它們不變地保留下來。」恰恰是透過攝影作品來重讀關於柯錫杰的「逸話」,才得以真正理解攝影家柯錫杰的人生。柯錫杰的攝影創作中「人體」和「風景」,占據了其美學探討上的重要位置,也奠定了柯錫杰個人自由創作的偏好。柯錫杰深具藝術史重要位置的「心象攝影」系列作品,通過對照鈴木大拙(D.T.Suzuki, 1870-1966)、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 乃至於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的思想格言,和藝術家個人的攝影心得及作品,嘗試勾勒出柯錫杰獨特美學觀及視野的內在構成因子,並且藉由與西方藝術史中的繪畫發展進行對照,認識他在攝影創作背後的藝術史視野及胸襟。「臺灣攝影家叢書—柯錫杰」第三章後半轉而從樊潔兮的敦煌之旅和舞蹈來窺看柯錫杰「心象攝影」的東方水墨新象,藉以理解藝術家如何從「以作品回應西方繪畫藝術的歷史」,回到關照自身藝術文化傳統的歷史和審美品味。仔細凝望柯錫杰的「心象風景」,可以發現,或許以喬治.泰斯(George Tice, 1938-):「當我隨著拍攝計畫更進一步時,事情變得十分明顯,我選擇哪個地點來拍攝根本無關緊要⋯⋯你只能看見那些你準備看見的⋯⋯那些在特定時刻映照在心靈明鏡上的」來形容藝術家的心靈視野「心象風景」是更為精確的說法。

柯錫杰在21 世紀的新創作系列來描繪其永不停歇的藝術創造及審美追求,通過「心景莫內」系列和諸如作品〈懷抱〉般的人體攝影,來描寫「歲月」所給予的溫潤和沉澱。儘管「歲月」給予柯錫杰宛若釀造陳年美酒般的醇厚美感,但他的藝術追求和攝影創作卻從未蒼老。一如作家及音樂評論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所言:「我們不因蒼老而停止遊戲;我們因停止遊戲而蒼老」,柯錫杰的攝影藝術至今依舊是未完待續的一則故事。

(文:沈伯丞,摘自臺灣攝影家叢書—柯錫杰)

主辦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