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國際攝影節總策展人、亮相館影像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影像總監、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影像組總監。1962年生於臺灣臺北市,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攝影藝術碩士,南伊利諾大學攝影與電影學士。致力於影像創作與影像教育逾30年,影像作品獲休士頓美術館、紐約市立公共圖書館、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郎靜山出生於中國江蘇淮安,自幼喜歡山水書畫,就讀中學時習得攝影及沖放相片的技術。1949年應邀來臺參與影展繼而定居臺灣前,曾於上海從事廣告業並擔任攝影記者,此時他也已經在國際攝影沙龍比賽中屢次獲獎。郎靜山的影像題旨源自於他的成長環境和成年後所經歷的政治動盪所引發的個人民族情感,以及由此所發展出的美學理想。他一生拍攝的題材包含山水地景、人體肖像和靜物照,而他所推崇的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哲學和美學,不僅成為後來為人熟知的「集錦攝影」方法的基礎,也透過他所積極參與和推動的攝影學會活動,深刻影響臺灣業餘攝影團體追求的攝影意趣及美感呈現。
吳孟真,2020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本名鄧騰煇,生於新竹北埔。1930年代,鄧南光前往日本法政大學就讀並參加學校攝影社團,受當時日本攝影界「新興寫真」運動強調街頭快拍、客觀寫實的美學觀點影響。1935年,鄧南光返臺開設「南光寫真機店」並創作不輟,以「新興寫真」寫實的攝影美學捕捉臺北的生活景象以及家鄉的俗民日常,替當時臺灣留下富含情韻的影像紀錄。戰後,鄧南光重開「南光照相機材店」並積極參與各種攝影活動。1948年,他與張才、李鳴鵰囊括《臺灣新生報》三週年紀念攝影比賽前三名,被合稱「攝影三劍客」。1953年鄧南光參與共同發起「中國攝影學會」在臺復會,並於1954年創辦「自由影展」,1963年發起設立「臺灣省攝影學會」後連任7屆理事長,對於臺灣攝影發展貢獻深遠。
熊芃,2020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金淼寫真舘」經營者吳金淼,被譽為「楊梅攝影之父」,20歲踏入攝影領域,以影像記錄當時的人物與事件,從日本時代的1930年代跨越國民政府的1940、1950年代,透過鏡頭留下一段獨特的時代紀實。代表作為人物肖像,利用道具、布景的安排,搭配光線,營造出自然不造作、各具特色的肖像作品。大量的棚內與外拍攝影,記錄楊梅地方風貌與住民的生活點滴。吳金淼與妹妹吳明珠、弟弟吳金榮一生扎根楊梅,拍攝時間接近一甲子。1994年楊梅「護廟保山救樹」行動中,作品出土,鼓舞民眾守護在地文化,有著無可取代的精神地位。
陳淑華,《臺灣攝影家:吳金淼》,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18。
生於臺北市大稻埕,幼時受兄長張維賢影響參與新劇演出,後於1934年前往東京武藏野寫真學校學習攝影,結交當時「新興寫真」運動的重要人物。他1936年返臺後開設「影心寫場」並投入攝影創作。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張才為了躲避戰火而旅居上海,並以萊卡(Leica)相機銳利地捕捉上海租界摩登亮麗外表下人群的生活樣態。戰後,張才於臺北市太平町開設「影心照相館」並積極參與攝影團體與比賽,更於1948年《臺灣新生報》三週年攝影比賽奪得首獎,與並列第二的鄧南光、李鳴鵰合稱「攝影三劍客」。於此時期,張才亦隨人類學者前往苗栗、屏東、蘭嶼等地拍攝原住民的身影,或於大稻埕、新莊、三峽等地拍攝迎神賽會、殺豬公等祭祀活動,替臺灣當時社會風貌留下許多珍貴的影像紀錄。
熊芃,2020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生於江蘇崇明, 1937年開始自學攝影。1954年聯合發起創立臺北市攝影學會,曾任常務理事、監事等職,並擔任臺灣大學攝影社指導老師,1975年聯合創辦《攝影天地》雜誌,1986年起任總編輯近20年,1995年、1998年曾任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攝影類評審委員,1991年、1996年分別獲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劉海栗美術館典藏作品。2002年,湯思泮舉辦首場攝影個展「中國古老的社會景觀」,並曾參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回首臺灣百年攝影幽光」展覽(2003)。
參考資料:《典藏目錄21》,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頁280。
生於臺中,其父林草於1901年建立「林寫真館」,開創臺灣人創辦寫真館的先河,其技術精良、經營有道,讓事業日益興盛,之後,在四子林權助的傳承與創新之下發揚光大。林權助與妻子林吳足美更於1960年代初期將自日本習得的美容、髮型、婚紗、花藝與攝影等異業結盟,結合教學與實務讓照相館成功轉型,堪稱開創臺中婚紗產業的先驅。林氏「攝影世家」共綿延三代,至2003年歇業,成為臺灣攝影史上歷史最悠久的照相館。林權助因為腿疾行動受限,自幼便在家自學,同時對攝影發展出濃厚的興趣。在父親與長兄的耳濡目染之下,加上天資聰穎、孜孜不倦,青年時期就顯露出攝影方面的長才,無論是修整底片、照相取景、畫面營造與光影掌握等,都頗有所成。
傅遠政,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1922年出生於桃園大溪,與攝影家張才、鄧南光並稱為臺灣「攝影三劍客」。李鳴鵰年少時期於叔叔廖良福開設的「大溪寫場」擔任學徒,之後前往臺北,於「富士寫真館」寄宿工作,習得修整底片的好功夫。1940年,李鳴鵰遠赴廣州,隨後進入嶺南美術學塾就讀,研習東西方繪畫技巧,並於二戰期間進入日軍衛生部門協助繪製防疫文宣。戰後返臺,李鳴鵰一面於臺北開設「中美行照相材料部」 (後更名為「中美照相器材行」),同時醉心鑽研影像創作。他亦致力於參與及推動攝影學會的相關活動與影展,並創辦戰後第一本攝影刊物《台灣影藝月刊》。
劉依盈,2020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生於福建漳州,13歲時因父母雙亡,來臺灣投靠擔任校長的大姊,因緣際會下接觸攝影。開設照相館沖洗相片、拍攝電影,更成為臺灣電視公司第一位駐外攝影記者,記錄了臺灣省政府歷任主席、省議會活動等重要新聞。此外,余如季亦開啟臺灣生態攝影的先河,榮獲電視金鐘獎,金馬獎、亞洲影展等殊榮。余如季長期居於臺中,於擔任臺中攝影學會理事長時創立《臺中攝影會刊》,培育了許多攝影人才。
參考資料:王靜儀,《臺灣攝影家:余如季》,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18。
蕭長盛,生於福建仙游,福建集英商專畢業,攝影風格唯美與寫實並具,是一位熱愛攝影藝術數十年不輟之業餘攝影家,並以白鷺為主題進行創作著稱。1962年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士,1970年獲教育部文化局文藝獎,1971年獲香港國際攝影展覽入選,信心倍增,繼續參加歐美等國際等攝影展覽,陸續獲韓國、盧森堡、澳洲等展覽第一獎,其它銀、銅牌、入選等200餘次,並曾任全省美展評審委員。
參考資料:周文,《聚焦臺灣——唯美與寫實》,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頁66。
生於屏東縣林邊鄉水利村,在屏東縣東港鎮開設代書事務所執行代書工作。1946年從婆羅洲退伍回國後,開始從事業餘攝影,1950-1960年代與東港鎮攝影同好組成「東光攝影會」,並舉行三次聯展;1965年與潮洲、屏東等地同好成立「單鏡頭攝影俱樂部」,帶動屏東地區的攝影發展。曾榮獲臺北市攝影學會博士會士、高青攝影學會榮譽博士會士、中國藝術攝影協會榮譽博士會士、高雄市望角攝影藝術研究會榮譽博會學會士及屏東縣89年度美術成就獎。舉辦過個展七次,聯展百餘次。作品獲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機構典藏。
參考資料:《典藏目錄19》,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頁98。
出生於臺中書香世家,17歲赴日本修習攝影。回臺後,與父親在嘉義布袋開設照相館。1950年,何慧光在臺北中華國貨公司開設照相器材部,1952年於新營開設「慧光攝影」,以高超的打光、攝影、修圖與沖印技術,拍製人像沙龍照。1967年,何慧光舉家遷居臺北,在臺灣大學附近開設相館,另一方面,他也走訪田間、漁港與街巷,攫取庶民的勞動與休閒樣貌,他拍攝的農村影像,在構圖或光影表現上充滿令觀者印象深刻的田園畫意,在商業和藝術間求取平衡,自身也是熱愛蒐藏古董相機的藏家。2007年,何慧光將150件數位檔案捐贈給國家圖書館,2009出版《臺灣早期農村生活──何慧光攝影集》。這些影像見證了1950-60年代臺灣的時代歲月風情。
陳亭聿,《臺灣攝影家:何慧光》,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出生於屏東海豐。小學畢業後,劉安明至「本多寫真館」總店,成為老闆本多先生的學徒。1950年,劉安明進入大哥新開張的相館重操舊業。幾經磨鍊,他快速習得攝影技藝,成為獨當一面的相館師傅,隨後自行開業、結婚生子,稍稍紓解財務困頓,攝影帶給劉安明安穩的生活,也見證他生命中永恆的追尋。36歲時,為了擔任「臺灣省攝影學會」屏東地區發起人,劉安明購買生平第一部單鏡頭相機Pentax SV(賓德士),正式展開「街拍」的攝影之路。劉安明以攝影創作,記錄家鄉在時代劇變中的點滴日常,也找到了表達自己心靈軌跡的完美媒介。1960、70年代,劉安明的創作高峰時期,正是臺灣「鄉土攝影」和「寫實攝影」風起雲湧的時代。雖受寫實風潮啟發,卻從不盲從主流,「劉派」攝影具有獨特的風格和藝術性,呈現內心感受到的人間風景。
馬國安,《臺灣攝影家:劉安明》,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出生於中國湖北武漢,臺灣中央警官學校畢業。於刑事警察局工作期間,因鑑識工作接觸攝影,後又調任至警政署擔任《警光雜誌》攝影、編採的文宣工作。1966年,至參觀第二屆「全省影展」時,下定決心要購買相機,並於兩年後開始攝影創作生涯。1969年加入臺灣省攝影學會,結識了鄧南光、張士賢、鍾錦清等人,學習寫實攝影,利用工作之餘前往各地拍攝,並於1971年榮獲會員沙龍年度比賽初等部及高等部兩項優秀作家獎的第一名。周鑫泉參展、獲獎無數,曾任多個攝影比賽評審,並獲數個攝影學會榮銜。1996年出版攝影集《尋影鄉愁》。
參考資料:楊永智,《臺灣攝影家:周鑫泉》,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17。
出生於臺北,小學五年級時獲贈Zeiss Ikonta Six相機,開始攝影並研習暗房技藝;進入臺北師範學校後,曾任寫真課程助教,協助教授編攝體操及昆蟲生態等教材。1949年畢業後擔任教職,參與教育廳視聽教材之編纂攝製,1951年擔任聯合國中國同志會攝影聯誼會召集人、朝日新聞攝影記者,並於1953年發起臺北攝影學會。1957年,黃則修轉入新聞界,擔任聯合電視臺駐臺記者。1958年兼任攝影新聞採訪主任及《攝影走廊》主編,在報章上首創攝影專欄。1962-1964年為綠地文化指導設立彩色印刷工程單位,把臺灣印刷領入彩色世界。黃則修亦開啟「專題攝影」的先河;1961年《龍山寺》和1962年《被遺忘的樂園——野柳》這兩個創始專題,成為系列專題的經典里程碑。1964年創立台一綜藝股份有限公司,1967年受聘為《徵信新聞》(現中國時報)技術顧問,創設我國第一座彩色新聞報紙工廠。1970年任《中華日報》顧問籌設彩印工廠;1970-1973年任櫻花攝影雜誌《可你佳》發行人,1971-1975接辦並代理《北攝月刊》發行人,1976-1978年兼任《優美》攝影雜誌總編輯,1985年應聘實踐學院兼任教師。1993年舉行攝影回顧展「尋不回的樂園-野柳」,2011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臺灣攝影獨行俠:黃則修82影展」。
參考資料:林熙芸,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資深小兒科醫師黃伯驥,年輕時就迷上攝影,行醫之餘,師事寫實攝影家張士賢的指導,於攝影領域摸索與學習。黃伯驥的作品,除了紀錄我們生活空間的一些時光與記憶外,特別關注60年代的都會臺北,新與舊的城市景觀與變遷,間接促使人們去反思人與土地、環境之間的關係。
簡永彬,《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6,頁312。
臺灣電影界、攝影界知名的「謝家班」,謝震隆排行老二。父親謝錦傳早年在日本學習攝影,返臺經營寫真館維生,謝家五兄弟一追隨父親紛紛走上攝影之途,進入電影圈拍攝劇照,工作之餘也從事創作。謝震隆1963年榮獲日本「Photo Art」年度月賽第一名,為少數臺灣人所獲之殊榮。
簡永彬,《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6,頁311。
出生於基隆,高中時因病休學,卻因為一臺平價的「鴿牌」(Pigeon)相機,開啟攝影之路。18歲時,他加入攝影家張才成立的「新穗影展」,並藉由參與該團體活動的機會,從張才蘊含豐厚人文關懷的影像哲理中汲取日後創作的養分。1950至60年代的鄭桑溪受西方攝影思潮影響,在多件該時期的作品中,皆可見攝影家反覆實驗、探索光影的創作軌跡。鄭桑溪作品中最為人稱道的「報導、紀實」性格,則分別源自其任職行政院新聞局攝影室與《綜合月刊》等刊物的歷練,以及長期拍攝家鄉基隆與山城九份的經驗累積。本次展覽以攝影家的基隆系列作品為選件核心,彰顯鄭桑溪所追尋,「人自然而不做作,攝影者不在場的感覺」的影像語彙,亦展現攝影家完整記錄港都於時代變遷之中的企圖。鄭桑溪透過長年觀察並捕捉最為熟稔的家鄉景緻,將基隆時而霧氣氤氳的天氣、當地居民的生活樣態、傳統慶典活動以及產業轉型中的港都面貌,盡收於他蘊含豐沛情感的影像之中。
劉依盈,2020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1941年生於鹿港,成長於臺中市。專科時學習畜牧與獸醫,並曾於霧社高農教授相關科目,其後赴東京農業大學畜產學科深造,1971年畢業後,進入東京寫真專門學校商業攝影科學習攝影,1972年畢業後返臺拍攝《訪霧社》系列初試啼聲,並於隔年臺日兩地的巡迴展逐漸獲得關注。一方面在學校教授攝影相關科目,一方面進行報導攝影拍攝,著名的系列作品包含攝於1974-1975年的「蘭嶼.再見」系列及分別攝於1979、1989年的「澎湖風土記」,並於1985年出版《蘭嶼.再見》攝影集。1986年,王信成為自由攝影工作者,開設攝影教室,創作與教學並行。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臺北人,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1971年至紐約從事商業攝影,1990年返回國內。曾舉辦多次個展,1984年榮獲中山學術獎攝影獎,1986年《黃山之美》攝影專輯獲金鼎獎,1981-1996年間於臺北美國文化中心、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臺北春之藝廊、原亦藝術空間舉行攝影個展,其作品於1992年獲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2004年獲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莊明景曾出版《黃山天下奇》(1985)、《玉山風雲》(1995)、《無盡的影像》(1997)、《青藏高原》(2000)、《甲子風景》(2006)等攝影集,並曾任全國美展、南瀛美展、郎靜山紀念攝影獎等多個攝影獎項評審。
參考資料:莊明景,《聚焦臺灣——唯美與寫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頁189。
生於基隆。1950年代末開始接觸攝影,其後多次前往基隆煤礦區及多雨的山城九份,完成《逝去的腳印》(1963)、《歲月的詩情》(1965)、《山城九份》(2006)等系列作品,並於1970年進入基隆市政府擔任新聞攝影。1970年代末期,濱海公路的開發所造成的環境破壞,促使他花費近十年投入東北角地景紀錄,並於 1995年進行第二次的東北角拍攝計畫。1987年,翁庭華赴日本中居色彩研究所進修,以色調分離的技巧製作出帶有超現實魔幻魅力的東京影像,並獲日本的國展大獎。1991年返臺後,積極投身商業攝影與攝影教育,並持續拍攝《心象都市》(1995)專題,將都市地景轉化為抽象意念的畫面,並持續創作專題,以鏡頭述說各個社會階層的真實樣態。
參考資料:蕭伊伶,《臺灣攝影家:翁庭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出生於板橋,1965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隨時走路,即時在場」,張照堂自高中時期拿起相機開始拍照,至今未曾停歇。他的影像平凡中有超脫、親切又疏離、荒謬中具詼諧的特質,體現出攝影家敏銳的觀察、誠摯的理解,以及濃厚的關懷與同理心。他曾說:「攝影家尋找的不是風景,而是一種氛圍,一種狀態,它或許是浩巨的安靜與空無,或許是微妙的想像與期待,也可能是另一種呼之欲出的能量與騷動。」 在超過五十年的影像創作中,他的作品涵蓋攝影、電視片、紀錄片與劇情片等,不僅反映時代脈動,也是深遠的歷史見證。曾多次獲頒重要文藝獎項,包括:金鐘獎(1976)、國家文藝獎(1999)、行政院文化獎(2011)等。此外,他也從事攝影家叢書與攝影主題專書,在影像美學的傳承、累積、推廣與提攜後輩上,不遺餘力。
沈昭良,《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頁184。
生於中國四川重慶,196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臺灣藝術大學),曾任職於《漢聲》雜誌、《時報雜誌》海外版與《聯合文學》雜誌社,目前為作家、畫家及自由攝影者。梁正居長期關懷臺灣社會與人文,風塵僕僕地在臺灣各地行走拍照,從不同的角度和面向記錄臺灣,展現臺灣寬廣多樣的面貌,攝影集《台灣行腳》(1980)為其知名的代表作。此外,尚著有攝影集《臺灣飛行》(1987)、散文集《啊─美麗的寶島》(2003)、《魔幻臺灣》(2003)。
參考資料:簡永彬,《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6,頁314。
生於臺中,1967年獨自離鄉闖蕩臺北都會,開啟攝影創作生涯。1969年於臺北市精工舍畫廊舉辦第一次攝影個展「午夜」,獲得攝影界關注。之後加入V-10視覺藝術群,1970年代中期,涉足時尚,唱片、平面及電視廣告等領域的商業攝影,也長期替「雲門舞集」、「蘭陵劇坊」等表演藝術團體拍攝企劃。1970-1980年代,陸續創作了「吾土吾民」(1979)、「時代的臉」(1986)、與「家園」(1988)等著名的系列作品。謝春德多次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美術館展出;2011年,謝春德應邀參加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辦理個展「春德的盛宴」,作品廣受歐洲媒體及美術館重視。近期參與重要展覽含:臺北當代藝術館「謝春德平行宇宙系列─勇敢世界」(2016)、北師美術館「平行宇宙系列-天火」(2018)、國立臺灣美術館「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2018)。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潘顯仁,《刺客列傳——三年級生(1930-1940)展覽畫冊》,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
生於高雄,為畫家席德進的入室弟子,受席德進帶領認識民間藝術與古蹟,奠定他日後對臺灣民俗的興趣與研究。此外,林柏樑也從繪畫改學習攝影,以個人獨具的敏銳直覺與關懷,與鏡頭前人物、風景共感。1970年代,林柏樑加入「V-10視覺藝術群」,成為臺灣重要的紀實攝影家,他所拍攝的古蹟和人文景況,為解嚴後迅速轉變的臺灣模樣留下珍貴的記錄,也從紀實攝影的長年經驗中,累積出對於影像的強烈感受力。 1998~2001年,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委託林柏樑拍攝「文學的容顏:臺灣作家群像攝影」,透過鏡頭觀察、理解文學名家的特質與情緒,形構極具個人特色的肖像;1999~2002年,拍攝記錄了臺北市末代公娼相關產業、人物、史蹟;1998~2004年,再受文資中心委託拍攝臺灣文學作家肖像。1994年獲吳三連獎、2010年獲臺灣攝影家十大創意人物誌,作品為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公立美術館及私人收藏。
參考資料:
沈昭良,《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頁188。
趙欣怡,2019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東吳大學畢業,1980年開設「青樺視覺」,並於1984年起擔任《時報週刊》等數間雜誌攝影,從事商業攝影。重要參展經歷包含1986、1987年舉辦人物攝影個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24小時」聯展(1992),巴西聖保羅當代美術館「光明與黑暗」展(2003),臺北市立美術館「時代之眼」(2011)。現擔任青樺視覺藝術中心總監。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典藏目錄12》,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1,頁251。
生於澎湖馬公,澎湖水產學校輪機科畢業。20歲當兵時,離開澎湖到臺灣,見到了未看過的高山、河川、火車,開啟了他的眼界,同時也接觸了臺灣本土文學,試著從自己的雙眼和文學作品裡瞭解臺灣。當兵時,買了生平第一臺相機,從此相機成了他探索世界的工具,代替雙眼,記錄下所見的土地與人、事、物。 30歲到臺北投入媒體工作,曾任《自立早報》攝影組召集人、《黑白新聞週刊》雜誌社攝影組召集人、《自立晚報》資深攝影記者。 趕上了從戒嚴到解嚴,臺灣政治氣氛轉變的時刻。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他每天拿著相機,真槍實彈地操練。那段時間,白天採訪新聞、下午則拿著相機,遊走在不同的角落,記錄著整個城市的轉變,對攝影充滿熱情。 拍照就像寫日記,忠實紀錄下決定的瞬間。謝三泰生長在貧窮的家庭,從小就得自食其力,做過不少出賣勞力的工作,好賺取微薄的金錢。他的鏡頭裡反映出對庶民生活、農工朋友的那份「同感」,那些低頭勞動的婦女、雙手粗糙的勞工、面容滄桑的漁夫,這些成長過程中熟悉的面孔,都成為他鏡頭捕捉下,動人的面容。
沈昭良,《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頁194。
1988至1995年間擔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透過相機替解嚴後臺灣街頭的社會運動留下重要紀錄,2002年取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碩士。
許伯鑫的攝影作品曾獲1992年「臺灣新聞獎」首獎及「臺北新聞獎」優等獎、1993年「臺灣新聞獎」、「臺北新聞獎」優等獎 ,並參與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看見淡水河」(1993)、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看見原鄉人」(1993)、臺北市立美術館「時代之眼」(2011)、「微光闇影」(2017)等展覽;紀錄片作品包含〈看見鹽分地帶〉(1999)、〈大甲媽 瓦瑤情〉(2000)、〈921地震中寮紀事〉(2001)、〈臺灣世紀回味-民間禮俗風華篇〉(2002)、〈我們同國〉(2006)、〈樂生療養院記事〉(2008,獲南瀛美展優等)。
黃建亮
生於臺南仁德,1982年畢業於國立藝專廣播電視科。曾任自立報系攝影記者、中國時報攝影中心主任,並擔任國立政治大學、世新大學等大專院校講師。黃子明攝於解嚴後的攝影作品,見證了臺灣社會民主化轉型的過程;其後更將鏡頭轉向都市原住民、韓戰老兵、前臺籍慰安婦等議題,拍攝了多個歷時數年的攝影影像專題報導。
參考資料:周文,《聚焦臺灣——唯美與寫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頁80。
生於澎湖馬公,高中畢業後,開始用攝影記錄家鄉。1989年擔任《人間雜誌》攝影編輯,1990-1996年擔任《張老師月刊》攝影編輯,數度獲得金鼎獎,1998於家鄉澎湖成立河溪文化工作室,致力於當地的文史工作與文化保存。2005年,結合攝影與澎湖當地風土、飲食文化,出版《食物戀》攝影文集,廣受好評。重要展覽經歷包含:1992年「臺灣的24小時」聯展, 1995年「海島的呼喚」攝影個展,1997年「早安!尼泊爾」攝影個展,2014年「澎湖飲食文化——《食物戀》攝影特展」,2016年「行者如山」攝影個展。另著有《澎湖漁村》攝影集(2007)、《傳家寶》影像口述史(2011)。2013年獲頒第36屆吳三連獎。
參考資料:
《典藏目錄1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頁274。
沈昭良,《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頁188。
生於臺北,復興商工美術科畢業。 1983年於爵士藝廊舉辦第一次個展「問劉二十」,1986年為電影《戀戀風塵》、《恐怖份子》拍攝劇照。1987年,開始長期為「雲門舞集」拍攝照片。1988-1993年間,先後擔任《時報新聞週刊》擔任攝影編輯,《臺北人》月刊及《自立早報》攝影主編,所拍攝的報導攝影,也替當時解嚴後街頭社會運動事件,留下豐富且珍貴的影像紀錄。1993年,劉振祥離開報社,參與《雲門快門20》攝影展巡迴全臺,並擔任臺北縣政府《看見淡水河》攝影文集及攝影展計畫主持人;1995年主編民進黨《給臺灣一個機會》攝影文集、表演藝術雜誌《表演視界》攝影集;1997-2000年擔任臺北市政府《女人、台北》、《老、台北人》、《認真的台北人》、《歲月、部落、原住民》攝影文集及攝影展計畫主持人。2000年,出版首本攝影集《台灣有影》。2010年獲第33屆吳三連獎,作品被譽為「見證臺灣社會與文化的時代變遷與脈動,並成功捕捉舞者瞬間美妙的舞姿動態。」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典藏目錄1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頁270。
生於臺南,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曾任報社攝影記者及副召集人、中央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自1993年起,投入數個專題式影像創作,2001年首度推出《映像.南方澳》,日後並陸續出版《玉蘭》(2008)、《築地魚市場》(2010)、《STAGE》(2011)、《SINGERS & STAGES》(2013)、《台灣綜藝團》(2016)等專題攝影著作,殷實細緻的紀實影像風格與嚴謹的攝影集製作,普遍受到肯定,相關作品並曾受邀於美洲、歐洲、南美洲、亞洲等地展出。沈昭良曾於2000、2002及2012年獲頒金鼎獎(雜誌攝影類),2004年日本相模原攝影亞洲獎,2006年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攝影家,2010年臺北美術獎優選,美國紐約Artists Wanted:2011年度攝影獎,2012年美國IPA國際攝影獎(紀實攝影集職業組)首獎等國內外攝影獎項,並於2016年獲吳三連獎。目前除從事專題影像創作、評述與研究,兼任淡江大學、臺灣科技大學及政治大學助理教授。
參考資料:《沈昭良個人網站》,網址<www.shenchaoliang.com/CHINESE/C-PROFILE.html>(2021年5月19日瀏覽)。
生於嘉義,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高中時參加天文社,陸續接觸生態、風景攝影後逐漸開始從事攝影創作。陳伯義早期的《黑色嘉年華》(2001)、《神變》(2005)系列,多以廟會、乩童等臺灣民俗活動為題材。2005年起,陳伯義的創作主軸轉向遷村、廢墟空間,如《遺留》(2006)、《窗景》(2007)、《層積》(2010)等系列,以影像進行空間歷史的挖掘。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陳伯義結合口述訪談、田野調查,創作《莫拉克Morakot》(2013)、《後莫拉克》(2016)。重要展出經歷包含: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社會——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藝術」(2012)、高雄市立美術館「聲語遶境:兩個港口的對話─ 臺灣與北愛爾蘭交流展」(2014)、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71~1980——六年級生」(2014)。此外亦從事攝影教學及策展等工作。
熊芃,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出生於臺中清水,5歲時便隨著父母前往日本,從幼稚園到大學皆就讀於日本學校。戰後先後就職於豐年雜誌社與農復會。1940至50年代間,楊基炘於工作之餘,大量拍攝了臺灣農村及各地的影像,透過他的作品紀錄臺灣當時農業社會及城市的發展與變遷,保存戰後臺灣農業化轉型至工業化間的文化及價值觀的傳承與演變,極具時代意義及藝術價值。1999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相思台灣:時代膠囊——楊基炘攝影展」並出版《時代膠囊——千禧年半世紀前的影像台灣》展覽專輯。
傅遠政,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生於臺北市,1990年進入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負責記錄工程情形的空拍工作。1998年起,在《大地》雜誌發表自己的空拍攝影,並搭配生態環境報導。2009年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災情,使其決心投入空拍事業,透過空拍記錄臺灣的環境地貌,並拍攝多部以空拍形式創作的作品。2013年,其電影《看見台灣》發行上映,片中呈現諸多臺灣各地的環境問題。齊柏林一生從事空中攝影超過20年,累積超過40萬張空拍照片,曾出版《從空中看台灣》(2006)、《島嶼奏鳴曲》(2015)等多本航空攝影集。2017年,於勘景途中因直升機意外不幸逝世。
陳縯溱,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齊柏林,《凝視 齊柏林:台灣的四維空間》 ,臺北:看見齊柏林基金會,2019。
臺南人,自1980年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系就讀期間,開始拍攝臺灣民俗廟會與原住民祭典並加入廣角攝影俱樂部。1982年獲全國大專院校攝影比賽最佳創意獎暨銅牌獎,1983年獲得,第37屆全省美展攝影部大會獎。自1988年起遊歷世界,數度深入西藏、新幾內亞、衣索比亞、巴基斯坦等地拍攝,並陸續舉辦「祭典的日子」、「南亞紀行」、「尼泊爾行腳」等攝影展。黃丁盛多年來從事攝影創作、攝影教學、民俗教育傳承,從最初自身興趣出發,進而延展出民俗攝影的推廣、保存與延續。著有《台灣的節慶》(2003)、《「西藏」最接近天堂的地方》(2015)等攝影集,並著有《黃丁盛的歐洲攝影課》(2007)、《超完美構圖聖經-基礎篇》(2012)等攝影教學書籍。
陳縯溱,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典藏目錄3》,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1991,頁274。
黃丁盛,《「西藏」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臺北:尖端出版,2015。
生於彰化永靖,1975年,進入台塑企業南亞塑膠公司,從事三班制的基層工作。1984年,他開始登山,同時也開始學習攝影。自1991年開始,長期投入魯凱族舊好茶部落的文字與影像紀錄,透過質樸真摯的影像捕捉下原住民文化中蘊含的靈性與生命力,並於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認證》雜誌開設專欄,並多次舉辦攝影展覽,呈現相關紀錄成果。2015年個展「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 王有邦個展」獲第14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入圍。
參考資料:王有邦,《Sabau!好茶--王有邦影像話魯凱》,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6。
生於宜蘭縣頭城鎮,早期曾於《幼獅文藝》擔任編輯,後於英文漢聲雜誌《Echo》工作時開始接觸攝影。於《家庭月刊》擔任攝影編輯時,深入臺灣各地鄉鎮,製作一系列的攝影報導,並發表《北埔》(1985)、《八尺門》(1985)等紀實攝影作品。1987年,自行成立「阮義忠暗房工作室」,並發表《人與土地》系列,以溫暖且深具人文關懷的視角,替當時臺灣的人與生活留下深刻的影像紀錄,之後更陸續發表了《台北謠言》(1987)、《四季》(1990)等系列作品,成為臺灣重要的紀實攝影家。1992年,創辦中英文雙語的《攝影家》雜誌,大量引介西方攝影。1999年,阮義忠將過往未發表的底片重新整理,出版攝影集《失落的優雅》、《手的秘密》、《有名人物無名氏》、《正方形的鄉愁》,並於 2002年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阮義忠攝影展:回顧」。2004年,以教授資格自任教近二十年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退休,2005年起受聘擔任中國魯迅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16年,創辦「阮義忠攝影人文獎」,鼓勵具人文精神的攝影創作。2017年於宜蘭美術館舉辦攝影回顧展「回.家」;2018年參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並於宜蘭成立阮義忠台灣故事館。阮義忠的作品曾於歐洲、美洲、亞洲等數個國家展出,並獲法國巴黎現代美術館、英國倫敦V&A美術館、中國上海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等國內外美術館典藏。除攝影集外,更著有《當代攝影大師》(1985)、《當代攝影新銳》(1987)、《攝影美學七問》(1991)、《讀人讀景》(2017)等多本攝影相關書籍。
熊芃,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
周文,《典藏目錄14》,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頁125。
沈昭良,《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頁194。
出生於苗栗。1950年代後期開始接觸攝影,在歷經了1960、1970年代沙龍攝影與寫實攝影兩種殊異的創作路線後,雖一度放下相機,但最後仍秉持寫實的心念重拾相機,以攝影觀照其所心繫的農村。邱德雲一生未曾離開家鄉,日日在苗栗家鄉,以相機注視著身旁的鄉里親友赤足踩踏泥土、流汗勞動的身影,以及農村角落不為人注意的變化。1991年,邱德雲與當地一群攝影家好友共組「硬頸攝影群」,以客家文化、鄉土寫實的創作路線,透過黑白攝影深刻地記錄下現代農村的處境。其攝影集包含:《水褲頭》(1993)、《加里山下客家庄——水褲頭鄉土攝影系列三》(2001),和《風吹日炙:邱德雲的農村時光追尋》(2014)。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出生於新北市瑞芳,1982年獲全國大專院校攝影比賽黑白組金牌獎。退伍後,他進入《時報新聞周刊》擔任攝影記者,並於1987年在臺北爵士藝廊舉辦首次攝影個展「殘影解像」。1998年自巴黎遊學返臺後成立葉清芳工作室,2001年開設芳芳大酒家,專賣牛肉麵與滷味,2005年因肝病復發驟逝。葉清芳的攝影創作,自1982年起,依年代可大致分為:街頭風景與人物速寫、解嚴前後的政治掃描、醉國巡獵、肖像與劇照的針孔凝視、攝影自拍與場景。作為80年代攝影記者出身的創作者代表之一,他以個人性的創作實驗、具顛覆性的主題,挑戰了當時以實證為典範的紀實攝影美學。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出生於高雄,1981年當兵期間因罹患憂鬱症入院,開始進行繪畫創作。1983年於醫學雜誌《立達杏苑》擔任攝影記者,1987年後任職於《人間雜誌》、《自立晚報》。侯聰慧未曾接受正式的攝影教育,卻憑藉著多次拍攝及沖印底片的經驗,發展出獨特的影像風格。其最為著名的《龍發堂》系列作品,捕捉龍發堂中精神病患者的樣貌。作品影像因創作者刻意營造的逆光、失焦而模糊,同時因底片發霉、受損而斑點、細紋密布,呈現出精神病患者遊走於社會邊緣,游離恍惚的生存狀態。侯聰慧的社會關注也延伸至其他底層的勞動階級,如以高雄港拆船廠勞動者為拍攝主體的《拆船廠》等系列作品。
劉依盈,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
張照堂主編,《台灣攝影家群像:侯聰慧》,臺北:躍昇文化,1989。
侯昱寬,〈藝術家小傳:侯聰慧〉,《高雄市立美術館-精選典藏》,網址<www.kmfa.gov.tw/CollectionDetailC003110.aspx?Cond=77d45292-3aa7-4d49-b8b5-aa8264620598>(2021年5月19日瀏覽)
出生於中國貴陽,1948年隨父親莊嚴護運故宮文物,因而舉家遷居臺灣。1953年拍出人生首張成功的照片,1961年自省立農學院森林系畢業(今中興大學),先後任職於臺灣大學視聽中心,1965年進入臺灣電視公司擔任攝影記者二十餘年。莊靈活躍於影像及藝術圈,前後擔任《劇場》季刊創刊編輯及「V-10視覺藝術群」會長;亦長期關注攝影藝術於臺灣之發展,除任職多所大專院校教授攝影課程,也戮力推動「國家攝影博物館」(現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之設立。創作上,莊靈主張「自然」與「真實」,不喜於影像中添入打光、擺拍等元素,作品生動捕捉人物的神態與日常生活的多樣景致。曾獲2003年第26屆吳三連獎、2011年第15屆國家文藝獎。
劉依盈,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
孫曉彤、孫維瑄,《臺灣攝影家:莊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
出生於新竹,其攝影風格不侷限於特定的題材,也並非為了什麼特殊的目的進行拍攝,其作品對於新竹地方有著特殊關懷。其作品〈豬公vs.花車女郎〉(1996)於新竹新埔義民廟前拍攝,以獨特的構圖方式,記錄下臺灣地方民俗活動的深刻影像,並獲第52屆全省美展攝影部金牌獎。自1990年代開始從事商業攝影,並於2002年創辦「影工坊」,並持續拍攝大型活動,其攝影作品曾於2016年新竹縣政府主辦之《新竹縣人文紀事攝影七人展》展出。
蔡旻螢,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
梁朝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關於影工坊〉,《影工坊官方網站》,網址<www.icphoto.com.tw/about>(2021年5月18日瀏覽)。
1983~1988年擔任《光華雜誌》專任攝影。1987年起曾任全國大專盃攝影比賽、柯尼卡大專盃攝影比賽、攝影新人獎評審;2000年起擔任過臺灣省省長盃攝影比賽、全省美展攝影類、金鐘獎與金鼎獎評審。鍾永和曾多次參與聯展,並於2015年在臺北爵士藝廊舉行攝影個展《60人生,35光影》。三十餘年的攝影工作過程中,鐘永和累積了三十多萬張攝影作品,表現出攝影家的人文關懷,並記錄下過往時代的珍貴影像。著有多部攝影著作,如《台灣鄉城素描:鐘永和攝影典藏手札》(2010)、《貴州之美》(2012)、《海洋台灣風情:鐘永和攝影作品典藏專輯》(2013)、《鐘影錄》(2019)。
蔡旻螢,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
鐘永和,《台灣鄉城素描:鐘永和攝影典藏手札》,臺北:敦煌畫廊,2010。
〈鐘永和〉,《非池中藝術網》,網址<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1227>(2021年5月19日瀏覽)。
生於雲林西螺,是臺灣早期的攝影家,年少時歷經太平洋戰爭的窮困,使得周全池更切身思索著腳下的土地,其攝影作品中處處能發現田園。曾任臺南YMCA攝影班、崑山工專攝影社、高雄工專攝影社等指導老師,也曾任臺南市攝影文化會館委員、臺南市攝影學會榮銜評議主委。其以月世界為景的連作〈荒山歸牧〉曾獲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其餘作品亦獲國立臺灣美術館等公私立機構典藏。
李佩芸,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
《典藏目錄1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頁273。
《南台灣的守望者》,臺南:Jou Industrial Design,2017。
出生於桃園,早期作品以黑白為主,後期漸有色彩作品出現,內容含括人像及社會百態。1936年進入日本東京「日之出寫真株式會社」服務,以學徒身分積極鑽研各種人像攝影技術。隔年返臺後,在故鄉桃園公館頭開設「林寫真館」。林壽鎰以精巧的打燈、景深安排、與人工上色的手法,以拍攝肖像照著稱。二次大戰結束後,他持續經營寫真館,並於1962年參加美國扶輪社世界攝影比賽,榮獲第一名,1988年獲贈中國攝影學會榮譽博學會士。
李佩芸,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
周文,《聚焦臺灣——唯美與寫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頁176。
生於南投,漢名吳鼎武,母親為臺灣原住民中的賽德克.道澤族人。1991年自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工藝學院取得電腦繪圖藝術設計碩士,其後專注於透過數位化影像處理技術進行數位影像相關藝術創作。2001年,瓦歷斯.拉拜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發表《隱形計畫 I-隱形人》後,展開一系列「隱形計畫」的創作,以電腦繪圖的數位影像技術,透過不同的問題切入對於原住民藝術不同面向的關懷。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黃瀞瑩,〈部落之外:瓦歷斯.拉拜及其隱形計畫〉,《藝術認證》第25期(2009年4月),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頁86-89。
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美術碩士,現就讀於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社會研究所博士班。吳忠維早期自學攝影,並於1988-1995年間擔任攝影記者,專注於報導攝影。其後出於對紀實攝影美學典範的質疑,透過攝影媒材的實驗開始重思影像與現實的關係,並於1995年創作《吳忠維造像》系列,1996年入選「臺北雙年展」。其後攝影實踐亦橫跨商業、美術攝影。2001年參與臺北當代藝術館開幕展「輕且重的震撼」,並於2010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超現 攝影」展出。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崔詠雪,《聚焦臺灣——唯美與寫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頁194
生於中國海南島,襁褓時期即隨父母輾轉來臺;顛沛流離的生命經驗與不安定的生活,間接影響到未來對人間底層的關注。關曉榮曾任中學教師、計程車駕駛,並於《天下雜誌》攝影、《時報雜誌》文字採編與攝影。1980-1990年代,關曉榮多次往返八尺門與蘭嶼,進行長期的報導攝影專題,透過將攝影鏡頭轉向兩地社會中,呈現底層弱勢族群生活的真實處境。重要著作包含:1991年《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造舟》、1996《八尺門手札》。
沈柏逸、馬國安,《臺灣攝影家:關曉榮》,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
生於臺中市,10歲時第一次接觸攝影。1993年作品〈晨〉獲第26屆全省影展黑白組金牌獎,其後數度於地區性及全國性攝影比賽獲獎。在創作生涯中,廖本義同時以攝影及油畫作為個人創作的媒材。2008年,舉辦個展「故鄉知影」,並出版《再見.港尾——故鄉的消失與蛻變》,紀錄下家鄉景貌的變遷。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1983年進入《人間》雜誌擔任攝影記者,紀錄80年代臺灣民主化前夕動盪的歷史影像,1989年《人間》雜誌停刊後,陸續擔任《首都時報》及《自由時報》攝影主任、《中國時報》攝影組長與《時報周刊》副總編輯。曾獲自立報系年度最佳新聞圖片獎新聞類首獎、柯達年度新聞攝影大賽人物類首獎。蔡明德的攝影作品以紀實報導攝影為主,2016年出版第一本攝影集《人間現場》,書中收錄任職於《人間雜誌》期間所拍攝社會底層生活的影像紀錄,展露出對臺灣社會與土地的關懷。
參考資料:蔡明德,《人間現場:八0年代紀實攝影》,臺北:南方家園,2016。
生於臺南,從事攝影創作經歷長達50年,專注拍攝臺灣各地風景。曾任臺灣大學、東吳大學、臺北醫學大學等校攝影社指導老師,並曾獲1975年第七屆臺北市美展攝影類彩色組第一名、1976年第三十一屆全省美展攝影部彩色組第一名,著有攝影集《夜之頌》(1994)、《典藏.台灣》(2009)。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生於基隆,13歲時初次接觸攝影,成年後任職於鋼鐵業,利用業餘時間從事攝影創作。退休後,於1986年前往日本「東京寫真專門學校」研讀攝影,1989年於臺北成立「寫真派專業攝影工作室」,從事攝影創作及暗房教學至80歲高齡。曾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2011)、「舞弄珍藏」(2016)、「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1940s~1970s」(2014)。著有攝影集《石紋之美》(1993)、《溪流》(1993)、《劉亦泉攝影集-寫實vs.手繪》(2016)。
參考資料:〈劉亦泉攝影展——寫實與衍變〉,《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網址<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info/2018041201>(2021年5月19日瀏覽)
生於基隆,就讀大學時開始接觸攝影後,便熱衷於攝影創作。解嚴後,任職於《工商時報》擔任攝影記者,以相機記錄下當時百花齊放、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也見證臺灣社會民主轉型的過程;1996年取得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攝影藝術創作碩士,返臺後從事攝影教學、創作及策展,現為中華攝影藝術交流學會理事長、臺北國際攝影節總策展人,著有攝影集《敢動年代》(2008)。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生於南韓釜山,於就讀政治大學哲學系時,因登山所見山岳之美而開始攝影並參加攝影社,1982年畢業後旋即於美國文化中心舉辦第一次個展,而後進入媒體界,任《天下雜誌》、《時報週刊》、《民生報》、《自立早報》、《時報新聞週刊》、《工商時報》等報章雜誌攝影記者,因工作見識了都會底層的樣貌。何經泰於1990年發表《都市底層》,以肖像的方式拍攝都市底層的弱勢族群,並於1991年發表以白色恐怖受難者為主題的《白色檔案》。1995年,發表《工傷顯影》系列,以拍立得相機拍攝工殤者的身體,並透過拉扯底片、版畫滾輪所造成顯影藥劑流動,製造出照片影像上不規則痕跡;2003年,續發表《工殤顯影II–家族陰影》。現為何創影像工作室負責人,並於新北市瑞芳經營HOHObase好好基地。
熊芃,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
簡永彬,《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6,頁315。
〈何經泰Ho Ching-tai〉,《HOHOTAI Cultural & Creative Studio》,網址:< https://www.hohotai.com.tw/>(2021年5月19日瀏覽)
生於臺南,1959年赴日就讀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返臺後先任職於廣告公司,而後於1964年開設臺灣第一家專業攝影公司「藝園文化」。1967年,柯錫杰前往美國,並於1971年在紐約成立攝影公司,繼而成為數間時尚雜誌的特約攝影師。1979年,他將攝影公司關閉,遠赴印度、南歐、北非等地拍攝當地的自然及人文景觀,以精準的攝影技術拍攝出光影、明暗、質感層次豐富的作品,並透過轉染法沖印提升攝影作品的色彩表現,由日常景貌中提煉出近乎抽象、形而上的心像風景。被稱為「臺灣現代攝影第一人」,代表作為〈等待維納斯〉(1979)、〈樹與牆〉(1979)、〈金海〉(1988),並於2000年獲吳三連獎、2006年獲國家文藝獎。
參考資料:
沈伯丞,《臺灣攝影家:柯錫杰》,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17。
《寂謐之境——柯錫杰》,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
生於臺北,幼年隨雙親居於東京。初中畢業後進入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圖書資料科,並於19歲購得人生第一部相機,開始攝影創作生涯;1970年代加入V-10視覺藝術群,也為早期的雲門舞團拍攝照片。1975年赴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電影系就讀,在商業攝影工作之餘進行創作,以低明度高彩度的色彩風格,由外在實景建構出超現實的影像。1980年代在法國時尚界從事商業攝影並持續創作。1984年獲吳三連獎,1990年代返臺,現為時尚品牌藝術總監。
參考資料:陳韋鑑,《臺灣攝影家:郭英聲》,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生於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1988年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曾任《首都早報》、《新新聞週刊》、《民眾日報》、《時報周刊》攝影記者,多次獲得臺灣新聞年度攝影獎等報導攝影相關獎項。周慶輝的攝影創作從早期的紀實攝影,到近年來多以編導式手法進行創作,重要作品包含《停格的歲月—痳瘋村紀事》(1996)、《消失的群像—勞動者紀事》(2002)、《野想—黃羊川計劃》(2009)、《台北浮白》(2011)、《人的莊園》(2015)。作品除於國內各公私立美術館展出,亦受邀至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中國等數個國家展出。其攝影書亦曾榮獲多個國內外獎項。2004年成立優秀視覺設計公司,現任優秀視覺設計公司視覺指導。
參考資料:《周慶輝個人網站》,網址:< https://www.chouchinghui-art.com/about/director>(2021年6月11日瀏覽)
出生於馬祖,現為新北市鄧公國小藝術與人文科任教師,並於臺北藝術大學兼任攝影課程。為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攝影系美術學士(BFA),目前就讀於北藝大美術系博士班。陳敬寶的重要作品包含:《片刻濃妝——檳榔西施》(2003)、《迴返計畫》(2001-)、《天上人間》(2001-)等系列創作。其作品曾於美國、法國、日本、中國等地展出,近年重要參展經歷包含「臺南國際攝影節:鯤鯓顯影」(2019)、法國阿爾勒攝影節「鄧公計畫」個展(2018)、高雄市立美術館「快拍慢想:編導式攝影的社會光譜」(2016)、「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臺灣攝影家原作展1890s~2015」(2016)。並於2010年獲日本東川獎。
參考資料:《陳敬寶的攝影網頁》,網址:< https://www.chinpaochen.com/resume_c.html>(2021年6月11日瀏覽)
生於臺中后里,日本東京寫真專門學校商業攝影及報導攝影科(藝術組)畢業。畢業後曾短暫於雜誌社從事報導攝影,而後專事攝影工作,後曾陸續擔任全國大專盃攝影比賽評審,臺北攝影節總幹事、國立臺灣美術館「四十年來臺灣美術發展——攝影發展研究」主持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諮詢委員。張蒼松的作品富含對於弱勢族群的觀照,重要作品包含《疼惜——921臺灣家族集體記憶》(2002)、《人間有情》(1993)、《繭中紅塵》(2002)、《地動情長》(2004)、《解放天刑》(2005)等攝影集。重要參展經歷包含日本東京都美術館「第9回視點」(1984)、國立臺灣美術館「來自基層的聲音」(2000)、巴黎新聞文化中心「共同記憶」(2001)、韓國亞洲現代攝影展「臺灣家族集體記憶」(2001),並曾策劃國立臺灣博物館「光影如鏡——玻璃乾版影像展」(2018)。2006年獲第29屆吳三連獎。
參考資料:周文,《聚焦臺灣——唯美與寫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頁148。
生於高雄苓雅,淡江大學畢業。曾任臺灣可口可樂公司總經理、大眾銀行常務董事、大眾綜合證券公司董事長,現為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陳田稻的攝影作品關注鄉土風物,鍾情於街頭巷尾的生活百態以及舞蹈的力與美,並曾投入舞蹈攝影十多年。其攝影作品於1960年入圍「臺北攝影沙龍」年度十大作家金牌獎、1969年三幅舞蹈攝影作品發表於日本《朝日攝影》雜誌藝廊版,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臺灣人、1971年及1979年三幅攝影作品收錄於英國攝影年鑑《Photography Year Book》、1995及2001年亦分別獲選於全美也是世界最大攝影雜誌《Popular Photography》的第三獎及佳作、1997年入選「日本資深攝影家比賽」。2017年,於國立國父紀念館舉辦「回味 陳田稻攝影展」。
何平,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陳田稻,《回味 陳田稻攝影展》,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17。
本名葉日裁,生於彰化二林,從小經常跟父親到新竹作客探親,被新竹淺山丘陵的客庄風土所吸引,不論是當兵前或退伍後,總是帶著相機流連新竹鄉間。1975年,葉裁獲聘為伊士曼攝影師出國工作,休假返臺時以工作用的一臺中型120底片的哈蘇相機(Hasselblad),一臺135底片的福倫達(Voigtländer)積極拍攝記錄家鄉。1985年,返臺定居於新竹,持續積極地穿梭於新竹鄉間,以一張張的照片記錄客家庄的風土。1991年移居至新竹北埔,持續不輟地以鏡頭記錄下變遷中的客家風景,是臺灣重要的鄉土紀實攝影家。
古少騏,2020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本名潘文鉅,生於臺北。1980年首次前往蘭嶼,開啟日後25年往返蘭嶼拍攝《蘭嶼記事1980-2005》(2006)的歲月。1986年,進入自立報系擔任攝影記者,見證當時豐湧的社會運動;工作之餘也陸續開始《艋舺——醉巡》(1986-1990)、《臺灣美術家》(2017)、《白色烙印1949-2009人權影像》(2009)等數個歷時數年至數十年不等的系列創作。1997年,任職於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攝影組。離職後,陸續拍攝了《不知為誰而戰——影像故事紀錄片》(2002)、《部落最後印記——紋面patsan》(2003)、《回家的夢》(2011)等紀錄片,並於2015年出版影像書《見證228》。潘小俠長年以攝影紀錄臺灣的土地文化與歷史傷痕,替臺灣留下重要的影像紀錄。2017年獲吳三連獎。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
《典藏目錄12》,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1,頁251。
鍾宜杰,〈第40屆吳三連獎藝術獎——潘小俠專訪〉,《財團法人吳三連獎基金會》,網址< https://www.wusanlien.org.tw/02awards/02winners/02winners40/e01/>(2021年6月11日瀏覽)
出生於屏東縣高樹鄉,1987年畢業於美國加州Brooks專業攝影學院。1992年返臺成立「鍾榮光攝影工作室」,引進製作高品質彩色沖放Cibachrome技術,並培訓專業攝影人才。 鍾榮光的攝影創作,強調攝影是一種「感覺」的發現與呈現,也就是一種新的視覺經驗與潛意識影像的融合,它所強調的正是「觀點」。影像創作者在「感受與觀察」的能力上要夠準確,不只是單純的用眼睛「注視」而已。因此,要能「想得到」,才能「看得到」,然後才會「拍得到」。攝影創作是思考的方式,同時也是一面窗子,也像是一面鏡子,攝影者必須時時望向窗外,但也不要忘了在鏡中凝視自己,這是「表達」與「自省」的雙向工夫。
傅遠政,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生於嘉義,為著名畫家、攝影家。1943年拜同為嘉義人的藝術家陳澄波為師,學習油畫創作,曾連續3年入選全省美展。卻於1950年因為白色恐怖被判刑,並於1951年至1962年被關押於綠島。因當時蔣經國巡視綠島,歐陽文被交派拍攝照片的任務,藉此機會偷拍許多綠島風土人物的照片,留下當時綠島珍貴的畫面與資料。獲釋後,曾於國內外多個攝影比賽獲獎,並參與臺北市攝影學會,擔任攝影比賽評審老師。曾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回顧與省思」228美展(1996)、「悲情昇華」228美展(1997)與「歷史現場與圖像」228美展(1999),並於2000年獲頒人權紀念獎章。為紀念其對人權的見證與土地的熱情,綠島人權文化園區與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分別於2015與2016年舉辦「人權與藝術——歐陽文先生創作紀念展」以及「歐陽文創作紀念巡迴展」。
何平,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
嘉義市文化局,《勇敢的臺灣人——歐陽文攝影.油畫集》,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01。
〈歐陽文〉,《南畫廊:臺灣畫派》,網址< https://www.nan.com.tw/nan0001/PainterContent.aspx?tid=35965 >(2021年6月11日瀏覽)
出生於臺南,小學四年級初次接觸相片沖洗。就讀臺南師範學校時下定決心鑽研攝影。畢業後展開教職生涯,於 1955 年購買了第一臺相機。 1958 年參與成立「鳳凰寫真俱樂部」,1959 年與友人合組「無名攝影俱樂部」,並自該年起多次獲得攝影比賽獎項。無論黑白照片還是彩色幻燈片,他總能憑藉作品的情感,讓評審眼睛為之一亮。1969 年後,許淵富專心投入推展地方攝影藝術, 1972 年成立「點點攝影俱樂部」,聚集不少攝影同好,對推廣南部攝影風氣極有貢獻。許淵富擅長捕捉市井生活中瞬間的深切情感,或用鏡頭解構物體的造型,利用光影創造虛實抽象的畫面,更常以顛覆常理的視角觀察一般人未曾注意到的角落,創新的實驗精神十足。1993 年策劃並參與《攝影家眼中的府城古蹟》專輯拍攝及編輯出版工作,並於2008 年出版的《1860-2006 聚焦府城—臺南市攝影發展史及史料》擔任主編,記錄了近半個世紀臺南攝影發展史。2018 年臺南國際攝影節以許淵富為第一位展出的「焦點攝影家」。
參考資料:孫曉彤,《臺灣攝影家:許淵富》,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18。
生於基隆,就讀淡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時,於攝影名家李鳴鵰開設的中美照相器材行打工,對攝影萌生興趣,後加入淡江攝影社開啟攝影生涯。1985年,前往日本大學藝術學部藝術研究所專題研究兩年。曾任新聞局光華雜誌專任攝影、大地地理雜誌社攝影主編。1988年創立夏門攝影藝廊,後轉型為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現為夏綠原國際有限公司藝術指導。 簡永彬對攝影的熱愛體現於他的創作與對攝影作品梳理、保存的不遺餘力。近年來,他致力於臺灣早期攝影史書寫及早期攝影作品數位化工作,並同時發展一系列古典暗房顯影技術的創作與推廣。曾於夏門攝影藝廊策劃「臺灣當代攝影大展」系列展覽,展出鄧南光、張才、林壽鎰等臺灣早期攝影家,臺北巿立美術館「凝視的浪漫——鄧南光百歲紀念展」(2007)、「意象地圖——張才攝影紀念展」(2010)、國立臺灣美術館「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2014),並於2015年與張照堂於共同策劃國立臺灣美術館「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
何平,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詮釋資料
參考資料:
《典藏目錄12》,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1,頁257。
〈時代的影像追尋者──訪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創辦人簡永彬〉,《國藝會線上誌》,網址<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297ef7227039739d01707a7247b60030>(2021年6月11日瀏覽)
出生於臺北萬華,1944年自臺北工業學校(今臺北工專)畢業,1946年進入大同公司後,於1960年創立「大同攝影同好會」,以一臺Ricohflex 6×6相機踏上業餘攝影之路。於同好會創立之初,他邀請李釣倫、鄧南光、楊天賜、鐘錦清等人擔任評審及顧問,並受其影響,以自然寫實的創作理念,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百態,亦為當時的臺灣社會留下了豐富的影像紀錄。1970年代,李悌欽創作了不少以孩童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在光影明暗的搭配下將童趣的身影與周遭的景物構成即興且巧妙的畫面。
參考資料:張照堂,《影像的追尋: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臺北:遠足文化,2015。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