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焦慮

2019.07.20 - 09.22
臺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 302 展覽室
策展人
賴駿杰
黃舒屏
展出藝術家
賴珮瑜
楊振中
黃建樺
渡邊豪
陳界仁
郭奕臣
郭慧禪
許哲瑜
袁廣鳴
洪東祿
侯怡亭
馬維元
林煌迪
周慶輝
何孟娟
李小鏡
吳天章
瓦歷斯.拉拜
維多利亞・賓斯特克
湯瑪斯.魯夫
保羅.奇里奧
朱利安・羅德
奧利佛・查納林
亞當・布倫伯格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展覽介紹

「攝影」的誕生,原本就和「技術」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透過觀看機具人們不只以影像形塑世界的景觀,同時藉由科技媒介與影像技術的進化,不斷突破人類肉眼所見,改變我們對於時間、空間、真實和邊界的定義,使得看見的視野不再拘限於此時此地此在。人們與「攝影」的關係隨著技術的進展而轉變,透過數位技術的影像介面,我們渴望看得更多更深更遠更清晰,卻再也掙脫不了隨時隨地被觀看與監視的焦慮。

「影像焦慮」一展共以兩個主軸來談影像技術與攝影創作之間的關係,同時也談凝視與被凝視的渴望與焦慮。「肖像與景觀」是從美術館的攝影典藏品為主,探討在數位影像介入攝影的創作後,這些新的影像是如何地衝擊著傳統攝影的視覺論述。數位的影像技術讓時間和空間的自由調度變得可能,但多媒體傳播環境和資本消費市場對於影像的操控,也使得影像的視覺閱讀、理解和傳達,變得更加複雜而不同於以往。「攝影」從紀實的客觀位置,轉為一種主體性的創造,介入詮釋或批判的觀點,觀看與被看的權力關係有了轉變,這也意味著過往建構於所見的堅固真實被新的觀看方式所動搖,於是在攝影創作中,自我肖像開始變體,成為新的賦形和圖像符號,經由數位化的視覺修正和圖像調控,世界景觀變成無數個可編輯的敘事場景與文本。當「攝影」不再是關於看到甚麼?而是如何觀看?我們如何去「再看見」、「再想像」攝影的可能?

「監控與治理」則是本展的另一個主軸,所處理的不僅是看與被看的衝突,而是當代人如何藉由自我規訓(觀看與審視)來回應全面擴延的監控技術,以及其所展現的影像焦慮。藝術家於其中探討了各異其趣的監控與倫理議題:包括施行已久的交通影像管控系統、衛星航拍所涉及的數據收集與邊境想像、嫌犯肖像生成系統與流通機制,一直到藉由內視鏡影像所發散的私密敘事,甚至戲劇地轉化那些嚴肅且帶有明確軍事意味的邊境控制場景等。監控與治理並不是新的議題,但隨著數位技術的進展,特別是AI與通信網絡的科技之跳躍式演化,監控與治理不僅變得更細微與隱匿,也似乎朝向更為合理與政治正確。這與攝影鏡頭/觀看的消失有所關聯,當鏡頭所帶有的武器般威懾性格褪去時,人們就會忘記其所具有的「歸檔效力(archiving,本身即有治理與管控的意思)」—歸檔,意謂著被登錄在國家權力治理的網絡裡。因此,攝影與監控(以治理)從技術層面來看,一直是一體兩面的:「攝影」所面對的是忘記事物的焦慮,而「監控」則有深怕遺漏什麼的疑慮。以更接近其本質的術語來說,「攝影」是用以「曝光(expose)」事物的機器設備,「監控」則是被使用來「照看(oversee)」世界的技術。

作品選錄

更多展覽作品

null

更多展覽作品

null
檔案下載
  • 展場紀錄照
    null
    PDF
  • 展覽說明書
    null
    PDF
  • 展覽手冊
    null
    PDF